“新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梦——
在山间伴着鸟鸣晨读
记者 蒋蕴
本报淳安6月19日电
记者 蒋蕴
山路弯弯,雷阵雨后有些泥泞。
杭州师范大学的老师们相约,去兑现一个7年前许下的诺言。车到淳安县威坪镇横双完全小学门口时,他们见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徐梦华,孩子们口里的“徐校长”,笑容还是那样憨厚,跟大山般淡定从容。7年,他从一名农村语文老师,成了132个农村孩子的“大家长”。7年,他从“中国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学员,成了担负乡村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
“中国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于2006年在杭州启动,首位资助人是曾经当过老师的知名浙商马云。徐梦华就是参加培训的100名农村小学教师的其中一员。这个被外界誉为“新陶行知”计划的培训项目,因为高调提出“让农村教师改造农村教育,再让农村教育改变农村面貌”,而一度引发关注。
陶行知,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者,最早关注乡村教育。1926年,他发出了“到乡村去”的号召。如同这位前辈一样,参与“新陶行知”计划的学员们,梦想自己的事业能跟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考量。
“今年起,‘新陶行知’计划正式成为国家教育部创新示范项目。”培训总负责人、杭师大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童富勇教授介绍,第二期“新陶行知”计划不日将开启。下周,工作小组就要动身前往丽水,挑选100名农村教师,培养下一批“新陶行知”。
今年,是徐梦华在农村执教的第19个年头。他见证了浙江乡村学校硬件的逐年提升,横双小学的新校舍是2007年建成的,学校还接通了网络。“很多农村中小学,铺了塑胶跑道,开了电脑教室,甚至还有街舞课。”近日,为了解首批“新陶行知”计划学员的近况,杭师大老师们在省内多地调研乡村教育发展现状,他们确认,“城乡差距正在缩小”。
同样,也有期待。“希望更多新鲜血液能够源源不断地涌入,让乡村教师队伍更朝气、更时尚。”徐梦华说,去年横双小学来了几位年轻教师,他们会聊QQ,会唱最新的流行歌曲,孩子们都特别着迷。
童富勇知道,这是山里孩子心里特别向往的东西。他透露,浙江省正在酝酿一项城乡教师交流政策,从制度上鼓励老师到农村任教,且必须达到一定年限,并与职称评定等挂钩。一旦实施,将影响深远。“城乡教育的平衡,关键在于人的平衡。”他认为,这才是良性发展的方向。
“新陶行知”计划有个特别之处,规定每位学员都要在农村服务满若干年。这个“君子协定”,大多数人都能坚守。“让优秀教师愿意留在农村,重要的是让他们发现:乡村的快乐美好。”童富勇相信,在远离都市繁华和喧嚣的地方,教育更能彰显其本质的纯真。
这样的纯真,来自于回归传统的学习方式。每天早上6时,横双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一同起床,在山间伴着鸟鸣晨读。
这样的纯真,来自于人们之间真诚的信任。在外打工的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学校就是你的家,老师就是爸爸和妈妈。
这样的纯真,来自于简单深厚的师生关系。“看着他们有时只吃家里带来的腌菜,我会心疼。”徐梦华说,当地家庭很多还很贫困,他总在帮他们想办法。
也许,好的教育就是未来的希望。徐梦华说,每一个农村孩子都很聪明,像这漫山遍野的小花,总有一天会盛开绽放。“那时,农村就和城市没什么两样。”徐梦华说,这就是自己最大的梦想。
这一点,童富勇很赞同。在他看来,如果农村教育让人们“离开乡村向城里跑”,那就偏离了它应有的方向。他想起自己老家宁海前童农村的一位老师,离休之后专心研究编写村史。在他的努力下,恢复了600多年前的古迹,还使古镇成了旅游胜地。“陶行知当年提出的:乡村教师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乡村学校要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这位老师做到了。”
“会不会有一天,城里的孩子争相要到农村来上学?”童富勇问。
“有什么不可能发生呢?要给自己信心和力量。”徐梦华笑答,“种子播下了,就等花开了。多点梦想,有什么不好?谁叫我的名字里,有个‘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