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底气,还是失底线
朱海兵
朱海兵
河南平顶山市中院为了息访,竟出具“工资承诺书”,答应帮助当事人马某协调恢复工资等待遇。谁知没有兑现承诺,反被马某作为证据诉至法院。而法院并没有协调当事人工资的职责,这种承诺完全是职能之外的行为。
由此可见,该法院处理马某上访案是缺乏底气的,而马某坚持上访近10年,“私了”又诉,反而显示他有恃无恐。
这种本末倒置的现状,难免使一些网民揣测:马某手握法院的“软肋”,该法院表面上是为了让马某息访罢讼,实则是有难言的“苦楚”,为了掩盖自己当年犯下的“错误”。若是马案翻盘,受影响的不只是当事法官,还有可能更多甚至更高层次的人物。因而,这份所谓的“工资承诺书”,实质是“花钱买平安”,而买的“平安”,只不过是有关责任人的“平安”。这一说法有待证实,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法院都没有什么底气,又如何守好司法公正的底线?
如今,各地有不少群体事件、上访案件,都与司法不公有关,相关法院再不下决心“刮骨疗毒”,恐怕将来丧失的,不仅是底气,还有可能是底线。
法院的公正司法本身,就是对社会、对公众的最好承诺。法院唯有坚守司法的本分,少些花哨的承诺,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