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专版

文章导航

理解创新内涵
撬动梦想杠杆

  理解创新内涵

  撬动梦想杠杆

  文/ 朱凤娟 沈凤珍

  前言

  占湖州市区9%的土地面积,17%的能耗,创造了占市区17%的国内生产总值和25%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以及27%以上的财政收入。

  从省级经济开发区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依托母城发展到服务母城;从依靠市级财政到贡献市级财政;从引进一般产业到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要素驱动发展到追求创新驱动,华丽转身的湖州开发区背后,是一段厚积薄发跨越式发展的历程。

  2006年~2009年,湖州开发区连续四年稳居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第一;2010年,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更是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实现排名上升24位,在全国所有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综合考评第48位。

  “从72位到48位之间的跃升,很大一部分要得力于湖州开发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作为。”

  近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创新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提升后危机时代发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引擎。发展创新型经济,才是活力永续持久的经济。

  “在工业化中后期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工业发展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湖州制造向湖州创新升级。”湖州市委主要领导如是讲到。

  如果说科技创新,是湖州开发区新一轮竞争中的核心力。那么创新驱动发展,则是湖州开发区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一种发展智慧,考量着管理者和参与者的行动和作为。

  从产品到企业,从产业到政府管理,事实上创新驱动伴随着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伴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个艰难而长期持续的过程;在湖州,创新驱动不等于研发驱动,也不仅仅等于科学技术驱动,创新本身是一个经济过程,需要各种各样的市场要素,也需要一种创业家的精神。

  在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环境,在努力实现自身转型的湖州开发区,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种氛围。

着力点、路线图、硬抓手——构筑转型大蓝图

  当下,“只有转才有活路,才有继续发展的机会。”——这句话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然而因为大家都在转,怎么个转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怎么个转法”,这是一个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问题,它对开发区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个更高要求就是要重视规划,只有规划好了蓝图,转型升级才有了方向。

  着力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注重产业规划的引领

  产业,应该说是开发区最大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底色。开发区进行产业定位、选择的实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选择性招商和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产业和发展特色。而缺乏适宜的产业招商规划,“捡到篮里就是菜”的被动招商,不但不能发挥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不能形成产业生态系统,最终导致的就是开发区土地资源的消耗殆尽以及持续发展能力的丧失。

  在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上,湖州开发区始终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机电汽配、健康食品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即“4+2”主导特色产业),以及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楼宇经济、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建区以来,先后有陶氏化学、巴斯夫公司、雀巢、英美资源、统一能源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来开发区投资兴业。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在干细胞及细胞治疗技术、基因技术、蛋白质及抗体技术等高端领域都有了一定的研发和产业基础,已初步形成了从研发——中试及转移转化——产业化的比较完整的价值链体系,也有望在“十二五”成为浙江省符合cGMP的国际规范医药企业最为集中的区域。

  膜法水处理产业销售收入已占全国的10%,形成了国内知名的“湖州板块”,2012年被评为浙江省外商投资新兴产业示范基地,预计到2015年年产值将达40亿元以上。

  近年来,开发区依托服务外包产业的迅速发展,告别以往单一的“加工厂”模式,继而渐渐向资源消耗低的“办公室”转变,更是加速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5.2%,开发区的“湖州南太湖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湖州南太湖科研设计服务集聚区”相继被认定为全省首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和“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路线图: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

  “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路线图,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纵向延伸形成系列配套的产业链,鼓励配套企业横向拓展形成优势互补的企业群。”

  “产业集群”是时下非常流行的一个词汇,但很多时候对此的理解并非十分到位。“产业集群”绝不仅仅是相关企业的大量堆砌,而是企业之间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它们可以通过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途径,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

  比如,湖州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就是在逐渐的积累与成长中形成了良好的产业氛围。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马丁·埃文斯爵士两次到访开发区,最近与开发区签署意向书,准备在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建立公司和实验室。世界著名的会计事务所——德勤会计事务所也多次到访开发区,寻求生物医药产业招商合作。开发区还分别与美国南加州生物医药工业协会(BIOCOM)、美国南加州美中生物医学和制药专业协会(SABPA)签署合作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谅解备忘录,已经开始显现合作成效。

  而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湖州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基础建设、政策环境,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所营造的产业氛围。

  接下去,区域内以人本集团、微宏动力、陶氏-欧美、特瑞思等为龙头的轴承生产基地、绿色新能源产业基地、环保(水处理)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将加快建设;机电汽配、健康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打造的国家级汽车零部件生产(出口加工)示范基地和健康食品生产示范基地将不断壮大。

  硬抓手:主体是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并不代表政府无所作为。政府培养不出乔布斯,但可以通过制度建设,培育适合“苹果”生长的环境;政府不能代替企业,但可以拆除垄断的藩篱,通过竞争淘汰低效率;政府不擅长研发,但在市场主体不愿投入或无力投入的基础研究、公益研究等领域,政府又必须出手。

  为加大人才、技术、政策等扶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推进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开发区出台了《关于加快工业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今年起,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在培大育强、税收增长、有效投入、零土地技改、科技创新、品牌建设、节能减排等方面涌现出来的先进企业,通过政策引导加快工业强区建设,确保到2016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目标。

  出台了《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牢固树立“惜土如金、精耕细作”和“亩产论英雄”意识,倒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努力提高单位土地利用效率。

  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专利工作的试行意见》,设立专利工作专项经费,管委会每年安排不少于80万元专利工作专项经费,用于区内宣传培训、专利保护、专利表彰、专利实施与产业化、专利工作试点示范、企业数据库建设、专利代理机构引进、专利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以此来带动提升企业、产业乃至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无论哪一种方式,产业环境的打造都是核心之一。将科技政策、市场环境、研发环境、金融运作这些产业要素结合在一起,使企业变成真正的自主创新主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升级。”

强理念、引人才、搭平台——科技创新新引擎

  “没有项目的开发区,不称其为开发区;没有科技创新的开发区,是没有前途的开发区。”很多年前的一句话,在湖州开发区主要负责科技人才工作的管委会副主任杨宇澄看来,依旧不过时。

  去年10月,杨宇澄在美国圣地亚哥以“11个中国梦”的实践者为内容做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

  其中一位留美博士,1993年创办公司。初始注册资本500万元港币,从事银杏黄酮提取技术及产品生产。公司于2002年被美国某保健品公司收购,成功实现了初始资本的增值。

  另一位,2000年创办公司。初始注册资本1400万元。其研发生产的“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是国内首个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的生物芯片,也是中国首个获FDA批准运用于临床的生物芯片。

  还有一位,2000年联合上市公司创办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研发储存脐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建成亚洲容量最大的干细胞库,公司资产每年以73%的速度增长……

  而这些人,实现梦想的基地都在湖州开发区这片“绿色硅谷”中。

  开发区坚持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筑以“研发-中试及转移转化-产业化”为纵向轴,“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为横向轴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人才与主导产业深度融合,使科技和人才真正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轨道。

  区内企业科技创新较为活跃,近3年累计获得省以上认定的企业研发机构27家、省以上科技立项项目80项、省以上新产品立项243个;部分企业核心技术研究攻关取得突破,形成了一批居于国内或国际领先地位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占10.3%。

  一种“世界上一流的抗癌药”,正在湖州紧张有序地研发着。

  “在全球20个左右的单克隆抗体药中,我参与过其中6个。我想让中国百姓用得起好药。”特瑞思药业总裁吴幼玲博士说。

  吴幼玲是国际著名生物医药研发、生产、管理专家,在美国有20年以上生物制药经验,曾几次考虑回国创业,“但10年间六七十亿元的投入,不是一个小数目,投资人在这个过程中,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对研发团队进行干涉”。

  在获得浙江投资后,吴幼玲在和各地政府接触中发现:“湖州管理者很大气、懂专业,这让我下定了落户的决心。”而这也是很多海外尖端人才留驻湖州的重要原因,其中也包括马丁·埃文斯爵士。

  “产学研一体化”,听起来像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但个中滋味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

  大量科研成果葬身于“死亡之谷”,无法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曾是一种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各个国家都在为如何改善科技投入分配结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而殚精竭虑。而弥补缺失的重要环节,就是中试和转移转化。

  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就是一座跨越“死亡之谷”的桥梁。

  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是湖州市委、市政府和湖州开发区倾力打造的科技创新高地,是湖州市集聚创新资源、引进高端人才、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平台。中心目标是以“政产学研金”紧密结合为基本形式,以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要手段,以加快现代生物医药、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信息软件技术等高技术成果产业化为主要目的,积极发展面向全市乃至全省的高技术产业化公共和专业技术平台。

  2011年科创中心成功晋升为国家级技术成果转移示范机构。是全国“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8个优秀典型之一。

  硅谷之所以成功,在于其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观。所以,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比打造乔布斯式的创新领军人物更重要。

  走进入驻于湖州市南太湖科技创新中心的中科院湖州营养中心的实验室,可以看到的是一排排精密的检测设备、精密的实验仪器,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进行数据对比和样品检验。据介绍,目前中心已与浙江中科中创、湖州奥奇、中湖农业、中科瑞泰、方回春堂等多家企业建立联合技术开发实验室。中心自主开发的亚麻籽营养膳食、肿瘤药敏检测试剂盒等产品已经上市销售,带动企业投资近1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

  “我们不缺管理人才,也不缺技术人才,我们缺的是懂管理的技术人员,和懂技术的管理人才。”中心王滔博士说。

  “人才推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杨宇澄说,开发区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才,不断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用力度,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以项目带团队、以团队促项目的人才“集团式引进”,加快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

  湖州开发区也是省内除了杭州之外,荣获“浙江省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荣誉的单位。

提品质、促和谐、惠民生

——产城融合城市化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浙商(投融资)大会上,湖州开发区被评为“2013浙江新型城镇化(产城融合)示范区”。

  近年来,湖州开发区一直在谋划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路径。在认真研究城市经济发展新趋势、客观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新战略。

  应该说,湖州开发区提出走“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是自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是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是突破土地要素制约的有效措施;是建设现代新城的题中之义。

  坚持“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以“一流园区、现代新城”为目标,湖州开发区全面实施了提升老区、加快南区、建设北区和启动西区工程,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城市框架从18平方公里拉开到41.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从14平方公里扩大到28平方公里。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质明显提升,现代服务业快速集聚。

  与老城区一河之隔的凤凰分区已成为中心城市的新区,集中了中心城市的行政办公、商贸住宅、高档娱乐、大型公园等设施。位于湖州南大门的西南分区已步入全面建设阶段,新引进了西南城市综合体、国际软件园、中景国际金属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国际家居广场、国际小商品城、亿丰国际建材市场、悦文综合大楼、嘉年华国际商务广场、浙江盘石、赛格数码城等一大批城市地标建筑和现代服务项目。

  开发区已经成为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从依托母城向服务母城的历史性转变。

  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从品质上,从对经济的贡献上,都是可期待的,对于支撑城镇化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拆迁征地政策。不仅把较好的地段用于建设安置社区,而且高度重视完善市场、学校、医疗、休闲等各项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变,真正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享受与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待遇。

  实施了大规模拆迁安置工程。共拆迁农户近万户,已建成安置社区80万平方米,完成公寓化安置6000户左右,约2万人。在建安置社区70万平方米,在规划建设安置社区130万平方米。

  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高度重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每年排定农村环境整治、农民危房改造、农村生产条件改善等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近3年直接投入农村民生工程的资金达1.3亿元,累计组织了7592位农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实用技能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5008人。

  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创新推广罗师庄村“一室七站”社会管理服务新模式,实现了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同管理、同服务、同教育”,成为组织、协调、管理、服务流动人口事务的有效平台,成为湖州市创新社会管理的示范典型,得到了省市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其经验已由省府办专报国办。

  / 活动主办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浙江省商务厅 / 活动承办 / 浙江日报社 浙报智库 / 活动支持媒体 / 浙江日报 浙江在线 钱江晚报 今日早报 / 策划 / 沈凤珍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2 理解创新内涵
撬动梦想杠杆
2013-06-20 浙江日报2013-06-2000015;浙江日报2013-06-2000019;浙江日报2013-06-2000020;浙江日报2013-06-2000021;浙江日报2013-06-2000024;浙江日报2013-06-2000016;浙江日报2013-06-2000022;浙江日报2013-06-2000034 2 2013年06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