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精神早衰”现象越演越烈——
拯救迟暮的青春
本报记者 何苏鸣 通讯员 陈勇
核心提示:
当90后们陆续走出校园,在职场崭露头角的时候,作为前辈的80后们正走向成熟,理应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据统计,我国在1980年到1989年间出生的约有2.04亿人,他们已成为新一轮的职场主力军。
然而近年来,80后群体中出现的“精神早衰”迹象,逐渐演变为一种“未老先衰”现象,亟待引起全社会重视。
如果能选择,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于洋,宁愿辞退他部门中所有的80后。
“我真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面对记者,他把十指插进乱蓬蓬的头发,双眉紧蹙,“明明是最有冲劲的年纪,他们却一个个老气横秋,没一点年轻人的朝气!”
于洋是杭州一家贸易公司的部门主管,手下11名员工中,7名是时常让他“气炸”的80后。
于洋的苦恼,或许正是很多人的困惑:80后,难道真的集体“变老”了?
困惑:活力一代却低迷
10年寒暑,于洋从公司一名普通员工晋升为部门主管,可身边的“弟弟妹妹”们,却依旧没什么起色。如今,和80后“过招”,成为他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
“记得我大学刚毕业时,感觉有使不完的劲,部门氛围也特别好,即使通宵加班,第二天大家仍旧精神振奋,很有舍我其谁的气势。”但于洋的这番“想当年”,和今天的状况大相径庭。能容纳11个人的办公格子间内,最频繁的除了键盘敲击声,就是不知道下一刻会从哪个角落传出的叹息声。
“我真不知道他们在苦恼什么。”在于洋的眼里,7个80后的下属家庭条件不差,工作待遇也不低,小日子过得有声有色,以至于他有时忍不住在办公室发飙:“你们这样算不算矫情?”
闭上眼睛,于洋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分配工作时,他们每个人愁眉苦脸的样子——
“千万别叫我双休日加班,这把年纪还没成婚,老妈要安排我相亲呢!”26岁的员工黄振似乎永远在为终身大事烦恼。对他来说,没有成家,没法立业。
“领导,我这几天身体不好,要不你找别人?”说这话的是员工张筱。在于洋的印象中,这个1982年出生的姑娘从来没完全健康的时候,每天吃各色的药丸比吃饭频繁。
“我真的一点想法都没有。要不您给个提纲,我顺着去做?”1988年出生的方笑算是于洋手下最勤快的人。可工作两年多,他就像一个没断奶的孩子,做事得有人手把手教。
而这些人的通病,则是拖延。
“为什么不到最后一刻,他们就是不肯动手,即使是提前好几个月布置的任务?”于洋觉得不可理解。然而,他的下属显然不这么认为。
“最新研究表明:适当的拖延反而能激发个体意想不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能顺便消除不少最后关头忽然生变带来的麻烦。”当这则用A4纸打印出来的新闻出现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时,于洋哭笑不得。
心声:生活就像跑步机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要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
黄振的QQ签名档里,挂着这样一个调侃80后的段子。“很多人觉得我们这代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其实,我们身上的压力也只有自己知道。”他感慨地说。
黄振生活在一个富足的三口之家,父母早早地帮他设计好了人生:读什么学校,选什么专业,挑什么工作,他都只负责执行。就连找什么样的老婆,也是父母说了算。
“父母一心想要我找个本地的老师或者公务员。”读大学时,黄振交了一个东北的女友,但父母嫌对方老家太远,更怕东北女孩脾气爆儿子吃亏,硬是把他俩拆散了,“现在,我随他们去折腾,他们满意的,只要过得去,我就同意。”
虽然每天为情所困,但黄振知道,和办公室里的其他“战友”相比,他显然不是最苦恼的那个。
张筱和老公都是外地人,结婚4年多,靠家里支持才交了房子首付,但每月要还近4000元的房贷,“现在的工资勉强能养活我们两个人,要是将来有了宝宝怎么办?”
方笑一个人在杭州漂着,平时生活没有规律。前几天,他刚被房东下了“逐客令”,带着所有家当在办公室住了两天,才找到新住处。正是如花般的年纪,日子却过得一团糟。
而他们中年纪最大的余朵朵,原本是悠闲的“啃老族”:孩子由父母带,随时可以回家蹭饭。可前段时间,父亲病倒,她既要去医院照料,又要自己带孩子。当一家子的重担全压到她和丈夫身上时,她手忙脚乱,叫苦不迭。
一项针对80后的调查显示,52.6%的受访者认为“面对的压力很大,甚至超过70后和90后”;只有1.7%的受访者认为“压力很小,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压力从何而来?调查中,48.1%的人认为主要来自“生活,如买房子、养孩子”等;29.7%的人认为来自“工作,要闯出一番事业太难”;18.7%的人认为“整个社会都在给我压力,喘不过气来”;另有3.5%的人表示压力来自家长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都说年轻人要有朝气,有冲劲,可在巨大的生活压力面前,我们真有些无能为力。”黄振的这番话,说出了许多80后的心声。对他们来说,生活就像一部不断加速的跑步机,他们只能不断加快步伐,却不知目的地在哪里,更不知自己为什么奔跑。
应对:提高自身抗压力
工作、结婚、生子、孝养父母……80后在角色变换的“阵痛”中,经历着孤独、恐惧和无奈。
“有时候觉得自己的人生特别失败,从来没有为自己决定过什么。现在,父母年纪大了,我更加没有违背他们意思的勇气。不过,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让他为自己而活。”黄振早已把自己渴望的人生,寄托给了下一代。
事实上,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有关专家认为,在中国,青少年富有理想,喜欢做梦,不与现实妥协。但年事稍长,各种理想和憧憬便逐渐被社会现实打碎。决定个体选择的,不再是个体自己,更是家庭和社会。于是,相继迈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们,就变得越来越缺乏激情。
“80后在包括婚恋在内的很多方面,都过于依赖父母。”在重庆市妇联法律援助中心法律顾问赵华看来,80后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在父母。现在,独生子女的结婚开销大多来源于父母的积蓄,父母必然会对子女的婚姻特别关注。而这种过度关注,往往会对子女的婚姻产生消极后果。同时,许多80后在经济上并没“断奶”,供房、供车、养孩子、家务琐事等往往都要父母代劳,从而削弱他们对自身小家庭的感情,形成“离婚也无所谓”的态度。
此外,年轻人敢闯敢拼、追求不确定未来的信念,更依赖于社会环境与资源信心的传递。而当职业流动开始出现大面积倒挂的状况,一定程度上障碍社会整体的活力,80后们变得暮气沉沉,也就不让人惊诧。而越演越烈的“拼爹”乱象,也让很多年轻人失去奋斗的动力。在他们看来,自己拼尽全力也许都不如有些人的“爸爸”一句话管用。长此以往,出身普通家庭的年轻人会变得心灰意冷,甚至满腹怨气。
“其实,一个靠拼爹才能出头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社会。上一代的资源优势,必须通过公平的渠道进行传递,必须给普通人看到向上发展的希望。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表示。
“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他们的生活,从一开始就是物质的、世故的,而不能体验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种面向心灵的生活方式。”这段刊发在西班牙《世界报》上的文字曾引发网络热议。因此,有关专家建议,家庭和社会应该行动起来,对80后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让他们重燃青春激情之火。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专家观点
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当前,80后一代正值而立之年,是我们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生力军。可现在,生活的成本大、职场的压力重,再加上流动的机制还不是很顺畅,导致不少人觉得自己离梦想渐行渐远,甚至出现精神萎靡的现象。为此,我们要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公共服务,减少他们的生活成本压力;家长则要以自身丰富的阅历来引导他们走出迷茫。当然,作为80后本身,更应该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保持一种有理想、敢拼搏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