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廊映照美丽浙江 生态旅游点亮世外桃源
临安太湖源十五年蜕变“江南小九寨”
薛怡
山水画廊映照美丽浙江 生态旅游点亮世外桃源
临安太湖源十五年蜕变“江南小九寨”
薛怡
“白沙村的故事,是浙江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具体缩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阐释。”2013年5月,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在杭州开幕,这场汇聚海内外政要、专家学者等500余名与会者的大型年会中,浙江省代表向来宾讲述了太湖源头所在地临安白沙村依靠保护生态、发展旅游实现民富、村美、百姓乐的故事。
追溯到15年前,太湖源景区和白沙村第一次成为紧密相连的两个词。一个曾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山沟,却掩藏着重重历史;一个曾是走不出大山的贫困村,在旷如隔世的宁静中,突然在1998年迸发出一声惊天异响,成为省内乃至国内最早推出“生态旅游”概念的地方之一。太湖源,这3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字眼,将古老的山沟沟激活,同时,赋予了中国乡村游一个鲜明的生态主题。这个主题为走向富裕的城市人提供了一个返璞归真、寻根溯源的广阔空间,太湖源景区也踏上了生态旅游这段充满艰辛、探索,也充满激情和希望的15年风雨路程。“保护太湖,从源头做起,从我做起。”在太湖源景区开放15年来脚踏实地的践行中,每一个脚印都浓缩着中国生态旅游的精华,讲述着和谐山水人情的故事。
从贫困村到生态示范景区 白沙村“卖生态”发展快
一片片白云绕山间,一座座新房紧相连,一条条溪流门前流,一张张笑脸乐开怀。这是如今太湖源白沙村的真实写照。以生态景区建设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中国新农村建设,在太湖源有了创造性的实践。
“1998年的时候,白沙村人均年收入大概是3700元,现在这个数值上升到了3.5万元。”夏玉云从1993年开始担任白沙村的党支部书记,21年来见证了白沙村从徒有两山一沟的穷山村到浙江省规模大、效益较好的农家乐村庄的巨变。在看他看来,白沙村“在山、靠山、吃山”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但不同的“吃法”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效果:“上世纪90年代前,白沙村卖的是山头,砍树烧木炭收入低廉,也破坏了环境;1990年至1997年,白沙村卖的是山货,已经意识到要保护环境的村民们开始开发土特产,卖一些茶叶、竹笋等临安特产;从1998年太湖源景区开发之后,我们卖的是生态,太湖源景区搭建后保护了环境,依托景区村民们办起了农家乐。”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融合发展之下,现在的白沙村有170余家农家乐,全村老百姓有70%的收入来自旅游第三产业。
如今的白沙村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农家乐景象。每年7、8月份,这里成为中老年人的避暑养生胜地,普通游客想要入住需要提前至少一个月预约。但在1998年要说服淳朴的农民放弃原有生活模式,改办农家乐是突破了重重困难。“有一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外宾来到村里参观,看到我们森林覆盖率很高,山清水秀,认为我们应当合理保护环境,向农民提出了生态这个词。”夏玉云回忆白沙村与生态的首次接触:“当时没有人知道什么是生态,更别提生态旅游了,没人相信这个穷山沟可以得到所谓的‘生态开发’。”在一番面面相觑后,村里几个有识之士开始学习何为“生态”,之后华抗美,也就是现在临安太湖源生态旅游公司董事长,用耐心的讲解,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让村民们逐渐开始相信农家乐是另一种可以让他们致富的“吃山”方式。村民李建中原本住在山里,也就是现在的太湖源景区内,因为早年砍树而残疾的他还要供养家中两个孩子读书,生活十分贫苦。当时华抗美和村里帮助他家从山上搬到山下,搭建了3间新房,办起农家乐。逐渐他也脱下草鞋穿上皮鞋,成功致富当起了“老板”。
太湖源在白沙村有所开发是从熟悉农民、了解农民、理解农民,到帮助农民、致富农民、共享旅游终极成果。在生态旅游上尝到甜头的白沙村,现在也开始挖掘村里的古文化,将文化与景色进一步结合。还有些年轻人愿意留在村里尝试用电子商务宣传自家农家乐,同时将临安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夏玉云说,白沙村的定位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家乐规范,提高农家乐品位,环境更好、山水更清、人更富是全村人追逐的目标。
从小桥流水到江南小九寨 一部人与自然的生态典范
“诗画江南小九寨,山水浙江太湖源”,从不为世人所知、深藏大山的山沟拓展为太湖源头景区后,这座充满原始气息的天然园林,已拥有国际示范林资格的丰富植被。圣洁的源头水、奇特的地貌形态、壮观的梯状湖潭,成为了维持这一地区生物物种循环、能量流动和保护生态平衡、休闲观光的基地。
太湖源作为中国首批建设与发展的生态旅游景区,在生态旅游自主创新与实践探索中为我国生态旅游和谐社区发展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被业内相关专家称为“太湖源模式”。在2008年,太湖源景区十周年之际,召开了“中国·太湖源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高峰论坛”,共同探讨中国生态旅游的发展之路。在那次论坛中,有人将“太湖源模式”总结为“一二三四五”——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大法宝、四项原则、五大亮点,其中的“中心”就是生态旅游,以景区形成旅游资源保护区。太湖源景区内,对生态资源进行了良好的保护。在景区开放之初,受到时代的局限,有的游客素质并不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却异常强烈。但凡有游客对树木花草进行采摘、破坏行为,村民都会进行口头抗议,甚至要求游客进行赔偿。伴随时代的进步,如今的太湖源景区在向游客展示好山好水的同时,保护了好生态也展现了好生态。景区内对还保留了一些本来就属于人与自然和谐的痕迹,比如几十年来村民一直从山上把竹子背下山的山道,也得到了完美保留。
2010年太湖源景区凭借独特的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生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近年来景区更是有意识地加强生态文化与民俗文化的结合。眼下太湖源农耕文化纪念馆正在景区大门口加紧建设中,建成之后将展现包括敖鱼灯、农耕用具等在内的临安农耕文明。
要说太湖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一点也不为过。在太湖源周边的大山中住着不少野猴子,时不时冒出来给游客打个招呼,村民和游客给它们喂食,猴子丝毫不怯人。为此,太湖源景区自2000年其已经连续13年在每年二三月份举办野猴节,呼吁更多的游客与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此外,由景区主办的野菊花节、红叶节、“源头湖域共携手,还我太湖万年清”、“关爱太湖源,绿色环保骑行”等系列活动,包括2007年知名篮球运动员姚明和叶莉的婚纱照在太湖源景区取景,均在社会大众中形成良好的影响力,发挥生态旅游的正能量。今年恰逢太湖源景区15周年,6月19日景区方面将邀请社会大众参加漂流活动。在纪念这个浙江生态旅游先行者也是倡导者“生日”的同时,再次深入传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打造临安“生态游”第一人 扭转生态误区建设美丽浙江
华抗美,是提起白沙村和太湖源景区都不得不提的名字。15年前,他凭着对生态事业的前瞻性和热爱,还有那份天生的责任感来到临安,来到白沙村,一手开发出了太湖源景区,引导了白沙村的农家乐事业。他能够流畅地驾车行驶在通往太湖源景区的山路十八弯上。白沙村里1000多号村民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有时他去村里走走,被人逐个拉住,一聊一晃过去了一天。
“只有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才能成就真正的旅游。”华抗美说自己是一个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旅游业变化的旅游人,在他眼里太湖源像是一个姑娘,并不妩媚,但十分质朴。他形容自己的工作是给她梳妆一下,让她成长,为她注入内涵,最后“培养”成一个清纯、质朴,令渴望返璞归真的人们所向往的乡村女孩。
15年前在机缘巧合下他来到当时一片破败的白沙村,望见零星的青盖瓦泥地、遍地的垃圾,华抗美急于改变这番与他心中的好山好水风景画背道而驰的景象。他从书本中读到生态旅游的概念,尝试着用到对白沙村的改造中,在追求自然的回归于还原的同时,开发出一片景色别致、文化深厚的生态景区。如今,践行生态旅游已经15年,华抗美说15年中他也不断思考着何为“生态”、何为“生态旅游”:“对于生态的概念,其实许多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有些人认为生态是保持最古老的原生状态,一丝一毫都不能侵犯;有些人认为生态是将没有变成有,通过人工植树造林搭建起来的。这些看法都有各自道理,但略有极端。我心目中的生态是已经生长了几千年的自然界,人不能去破坏,但人可以在自然环境中生活,感知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的生命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太湖源景区之后,华抗美秉承着回归生态的理念,继续开发了浙西大龙湾景区、龙井峡漂流、天目山月亮湾漂流等生态旅游项目,号召社会大众关注生命。在他的成功之下,临安的生态旅游业逐渐繁荣,华抗美也被称为“临安生态旅游第一人”。曾经在太湖源景区10周年的时候,华抗美说过“生态富民,和谐农村是太湖源头10年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下一个10年生态旅游的主题,为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奠定基础”。如今这“下一个10年”已经过去5年,面对不断变热的旅游行情,3到5年翻新扩建一次的农家乐农居,热爱着这片山水的华抗美有着略微的担忧:“从前希望发展快一些,现在希望发展得慢一些,适度开发是保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