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新书动静很大
谁是书业纷争总导演
本报记者 童桦
本报记者 童桦
一本书,让过去一周的图书市场弥漫起猜测的大雾。这本书就是《第七天》,余华著。
之所以说让人雾里看花,一是因为该书自露面伊始的营销方式实在太过匪夷所思。和大多数新上市的图书相较,新书《第七天》既没有内容介绍,也没有专家评价,只有两个字“余华”、一张封面,以及出版方新经典文化公司为其带来的一纸稿件,上面写着“一天征订七十万册”“余华关机,身在戛纳度假”“编辑读到第十页就泪流不止”等引人遐想的话语。而就在近日,出版方又放出了新书开篇的一小段话,总计96字,吊足读者胃口。面对出版方如此雷人的营销方式,网友“张旭1988”就大呼:《第七天》一定会不负众望,只是这样的饥饿营销实在太过商业,没多大意思。
新经典文化公司相关编辑对此的解释是:“目前能看到该书全文的编辑人员不超过五个人,且都签署保密协议,我们之所以对余华新作全程进行严防死守式的保密工作,是为了杜绝盗版,因为余华著作历年来盗版猖獗,令出版方颇为头疼。”
颇为玩味的是,这一论调曾在余华此前发表的看法里呈现出相反状态。“数量庞大的贫穷人口构成了盗版和假冒伪劣产品的需求市场。他们被毒大米、毒奶粉、毒火腿、毒馒头、石膏面条们包围。但不少人还需要知识,只能买便宜的盗版图书。我反对盗版行为,但如果这个巨大的贫穷人口问题不解决,我的书被盗版是应该的。”
由此可见,颇具现实洞察力的余华对盗版书的态度是有所保留的。不过出版方能够打出饥饿营销这张牌,显然也经得了余华的首肯,读者也只好一边“怨声载道”,一边往出版社的“圈套”里钻,谁让余华是大部分读者喜爱的作家呢?
而造成雾里看花的第二点原因则在于,余华再一次出现了“一书两卖”的现象。上海英特颂老总袁杰伟在新经典文化公司发布该书信息后立刻发表自己的声明:“当年他缺钱,我给了他30万元作为预付款,条件是他要把下一部新长篇交给我,这都是有字据的……我没催他还钱,没催他交稿,做得算仁至义尽了。”袁杰伟说,“我会向余华讨一个说法,也不排除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不过,估计袁杰伟是可以拿到余华的另外新作作为补偿的。因为当年出版《兄弟》时,余华曾将此书“违约”卖给上海文艺出版社,此后他编辑了随笔集《我能否相信自己》交给此前爽约的明天出版社,以此还清人情。
很难测定,这一段文字的发布是否为几家民营出版公司的联合宣传方式,或是袁杰伟在最终得知《第七天》花落别家时的气愤之举。但不可否认的是,此举无疑给正在上升势头的《第七天》再浇上了一把火,余华也借此成为近期图书市场的热点人物,没有之一。
与以上由出版方营造的“迷雾”相比,读者们真正关心的,其实还是蛰伏七年之久的余华会给大家带来一本怎样的《第七天》?如同网友“神农人者”所说的,“《兄弟》之后,余华进入喧嚣和迷茫,语言还是余华的,曾经令人赞叹的叙述已不再动人,也没有出现让人期待的精神探寻和深层追问,这是毁誉参半甚至令人失望的长篇创作。《第七天》会有怎样的改变?无论如何,忐忑期待。”
北师大副教授、博士梁振华也在新书上市前道出个人观感。“一个试图走出叙事惯性的作家,在寻找艺术新途时无从皈依,这是《兄弟》的困境,在《兄弟》里,我曾经无比热爱的余华成了一个地道的文学流浪汉。”他认为,对现下的余华,最好不要怀有太多的期待,“当年沉醉于烟雨迷离的余华,孜孜不倦地开始向现实强攻。《第七天》如何,还有待观察。”
惊喜、悲观,期待、疑惑。读者们复杂的个人情绪在过去几天里统统交织在一起,又勾连起对余华往昔作品《活着》、《兄弟》、《许三观卖血记》等的思念和回味,一齐编织着这场愈来愈浓的“迷雾”。作为中国当代最畅销、也是在海内外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余华会在《第七天》里把自己的目光伸向中国的哪个角落?《第七天》的含义真的如网友所说,是因为上帝在第七天造人?被出版方宣传为“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第七天》,其写作风格真的融合了余华在过往作品里的特征?
这些问题,也只能等到新书上架之时才能得出确切答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第七天》上市的日期,也是围绕余华的新一轮争议开始的日子。“当年发表《活着》时,我受到了批评,《许三观卖血记》出版后,批评对着它去了,《活着》被放过了。《兄弟》上部出来了,很多火力又集中在《兄弟》上部,我在想,我的《兄弟》什么时候会安全呢?可能要等新的长篇小说出版以后吧?没想到《兄弟》下部出来 ,火力转向了它,而《兄弟》上部就相对安全了。为了让《兄弟》上下两部尽快进入避风港,我要尽快写出新的长篇小说。”余华曾说过,“如果我丧失了锐气,就不会面对这么多的争议了。”
在余华的新作面前,另一场关于书中内容、写作手法、主旨思想的争议“迷雾”正在酝酿,和届时得面对众多疑惑、提问的余华相比,真正在那一阶段感到快乐的,也只有从书中受益的读者们,以及打造出这本畅销书,很可能会成为常销书的出版方了吧。
但不论微笑与皱眉,凭借着余华这两个字,《第七天》定会成为书业接下来一段时间里的关注热点。这种热度,其实无关乎出版方的营销,也无关于各种专家、学者的评论。因为,他是余华,他才是这场“迷雾”背后的总导演。毕竟,优秀的作者,会将读者的双眼妥帖地安置在自己观察世界的那一缕光线里,为他们展现自我思想那一瞬的光彩夺目,一如刘震云、安妮宝贝等;而成熟的读者,自然也会把作者的视角叠加在自己的心灵深处,重启双眼,铺陈一片属于个人的瑰丽景象。
所以,忘却那些市场的东西吧。因为迷雾终有吹散之际。或许当读者看到此处的时候,手中已经捧上了《第七天》,翻开它、品味它,这才是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