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钱塘江

临海忆

  杨新元

  有时候,一个地方就像人一样,有的相貌平常,姿色一般,见过后也留不下什么印象;有的虽然也是浮光掠影,匆匆一见,却因风骨秀美,才貌出众而让人过目难忘,在心里常挂念着。临海,就是这样一个山水奇崛、文明渊薮,让人见了就忘不了的地方。当了几十年的新闻记者,台州也曾去过无数次,但临海却没有好好看过。多亏了今年五月在临海召开的省党报系专副刊研讨会,让我有机会仔细地地亲近了一下临海。至今想来,临海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仍是记忆犹深。

  东湖雅

  清文人俞樾说:“杭州有西湖,台州有东湖。东湖之胜,小西湖也。” 杭州的西湖名甲天下,而临海的东湖,名气也不小,是临海的一张金名片。有客来,临海人总先往东湖引。我是第一次到东湖,果然吓我一跳:活脱脱一个袖珍版的西湖!一样的烟柳画桥,一样的碧波荡漾,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堤隔桥连。西湖有苏白两堤,东湖也有纵横两堤;西湖有湖中三岛,东湖也有湖中三洲。放眼望去,真不知是身在西湖,还是东湖?!

  此刻,下午的阳光照着一湖波光粼粼的湖水,微风吹拂,垂柳依依。我们在市府政研室王主任的引领下,与东湖“亲密接触”。王主任是临海人,斯文儒雅,谈起东湖,如数家珍。他告诉我,东湖以紧临台州古城墙东侧而得名,原为城北白云、山宫数溪的汇合处。东湖的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宋端拱二年,也就是公元989年。当时,开凿的目的是为水军营集之地。到了宋熙宁四年,郡守钱暄开凿为湖。南北长近500米,东西宽约150米。东湖与古长城城楼遥相呼应,山水相依,构成了古城独特的风韵。现代肖草有诗《天门行》赞道:“夏夜临湖碧水涟,遥望天门共举杯;两岸雏莺双双飞,孤舟泛影月同行。”我想,怪不得东湖如此精致妩媚,原来是人工精心雕琢而成。

  东湖分前湖和后湖,湖中有洲渚,洲上多亭阁。我们沿九曲回桥,缓缓前行,真是步移景换,美不胜收。不一回,来到湖心亭前。王主任说,湖心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算得上是东湖的标志性建筑了。我抬头看,果然宏伟大气,古朴典雅,构造精巧。亭子共三层,飞檐翘栋,气度非凡,显示了我国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湖心亭为全湖览胜之佳处,古今游者留下颇多的诗词对联,如“四壁云山天上下,一亭风月水中央”、“四面轩窗宜小坐,一湖风月此平分”等。俞樾当年游湖心亭,竟击掌而问:“宜晴宜雨,比西湖第一楼何如?”可惜我们行色匆匆,不能登临远眺,领略“俨如罨画亭台,任山鸟谈天,水鱼玩月,最好夕阳城郭,有南峰塔影,北固钟声”的意境。

  当然,东湖的雅,还体现在它的神来之笔——“半勾亭”上。走过湖心亭,行不远处,在九曲桥的半勾处,四面临水,却突显一亭,这就是著名的半勾亭。亭名取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我看到,半勾亭是单层六角,以六根石柱擎撑水中建成。虽然与湖心亭相比,半勾亭显得低矮了一点,简约了一点,但半勾亭与湖心亭却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形成了桥连双亭,亭立湖心,湖、亭、桥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王主任颇为自豪地说,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就刊登有东湖及湖心亭与半勾亭的照片,书中称“东湖双亭”,并誉之为“临海一宝”。

  再住北走,就见樵云、浣月两水榭凌波并列,与湖心亭遥相呼应。樵云洲上有逢源亭。走得累了,在亭中小憩,任四面湖风轻轻吹拂,十分惬意。值得一提的是,东湖环湖人文景观众多,古迹遗存不少。骆宾王祠就是其中之一。那天,我们行至骆宾王祠,看到虽无雕梁画栋,也是斗拱飞檐,颇得唐宋遗风,称得上是传统建筑的翘楚。骆宾王早年为临海丞,著有《骆临海集》。我想,东湖的古迹中,有了骆宾王祠,也为东湖增色不少。一代大文豪主丞临海,成为临海小城千古风流的佳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有人把湖泊比喻成“大地的眼睛”。有了湖泊,就好比在当地的人文山水中,增添了一双顾盼流彩的大眼睛,整个城市也因此灵动起来。我想,临海城市虽然不大,有了一个东湖,也就像有了一只“大地之眼”,确实为城市增色不少。王主任告诉我, 自宋以降,东湖代有浚修。尤其是清康熙十八年和同治十年,台州郡守鲍复泰、刘璈先后两次修缮后,东湖的规模更加可观,成为台州的园林之首。这一桥一阁,一亭一廓,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历史空间和人文内涵,吸引着人们在典雅、古朴的环境中神游、畅怀。

  长城雄

  北京有长城八达岭,而江南小城临海,也有江南八达岭。因此,到了临海,古长城是必看的。

  在东湖游览,抬头就可见北固山古长城。然真正要登上古长城,汽车在临海城里左拐右转,还是开了十多分钟才到。导游小姐介绍说,临海古城墙自晋代开创以来,已有1600余年历史,迭经唐、宋、元、明、清诸朝,不断修筑增扩,其主体部分一直保存到今天。古城墙沿江修筑而上,依山就势,逶迤曲折,雄险壮观。

  我们此刻来到古长城的揽胜门下。站在底下向前望去,只见陡峭的山坡上,石阶一级紧挨一级,直上云端。石阶下,建有巍峨的石牌坊,上书:“雄镇江南”,遒劲有力,是已故著名书法家沙孟海的手迹。王主任建议,以石牌坊和揽胜门的石阶为背景,大家合一个影,当即响应者众。拍完照,大家正准备登高时,善解人意的王主任又提议,不要从这里上去,还是从另一个汽车能开上山的地方上去,这样走比较省力。我想,对我等不擅爬山者,要走198个石阶登上揽胜门,肯定是精疲力尽了。

  江南长城实际上就是台州府城的城墙。它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雉堞连云,城楼高峙,依山就势,俯视大江,矫若巨龙,雄伟壮观。因为我们是乘汽车上来的,所以只走了一小段山路,就轻松地登上了长城。这段路比较平坦,我们边走边看边聊,倒也十分惬意。因年代久远,古城墙上青苔丛丛,藤萝缠绕,沿途古木参天。望远处看,刚才游览的东湖就在脚下,如一块绿翡翠,在阳光下熠熠闪光;远山如黛,临海城新区里高楼林立,老城区白墙黑瓦,一派古意。行走在临海古长城上,我恍若多年前爬北京八达岭长城,两者何其相似!

  据史载,明朝名将戚继光在临海八年,抗击倭寇九战九捷。期间,戚继光与知府谭纶整修临海古城墙,创造性地加盖了二层中空敌台,遗存至今。戚、谭随后奉调蓟州,修建北京附近的明长城。他们抽调了江南三千兵士,将其在临海的筑城经验运用到明长城的修建工程中去。所以,北国长城的空心敌台,就源自临海。江南长城实为北国长城之“师范”和“蓝本”。

  导游小姐告诉我们,临海的古城墙,除了御敌的功能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是防洪的功能。城墙有三分之一是沿着灵江修筑的,台州府城正位于灵江入海近处,江水与潮水相碰,水位升高,时常漫上城来。城墙有如大堤,千余年来抗击着洪水的冲击。为此,临海城墙在修筑设计上,采取了特有的措施,把瓮城修作弧形,特别是把“马面”迎水的一方修作半圆弧形(其余一方仍为方形),这在全国古城墙中十分罕见。由于城墙的抗洪作用,在元朝灭掉南宋时,元大帝曾下令拆毁江南所有古城墙,以利其铁骑长驱直入。而临海城墙却因其无法替代的防洪功能,得以幸免。

  在江南长城的西北角,登上最高处,便是元末明初的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在北固山建国称王时建造的天坛。也许所有的祭坛都和北京的天坛相仿,一样地象征着天圆地方,一样地摹仿着山呼海应。因“坛”与“台”音近,所以城隍山西北端一带就一直被人们沿称为“望天台”。从望天台沿城墙而下,过梅园,我们从“瓮城”出来。导游小姐说,瓮城的瓮,就是瓮中捉鳖的瓮。这也是临海古长城的一大特色。当年倭寇入侵,进入瓮城,就关门打狗,显示了临海古人的聪明才智。

  此时夕阳西下,回望身后的古长城,更显巍峨雄壮,感到不虚此行。

  第二天,我们又兴致勃勃地游览了桃渚抗倭古城,龙湾海滨公园。那石柱桃江的美景、桃渚大堪头村的珊瑚岩奇观,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据地质学家的描绘,大约在八千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浅海礁林。一天,海底深处的岩浆突然聚集,以无可抗拒的力量冲破地壳,喷出万千火流。海水退却了,山体凸现了。浩浩荡荡的火山熔浆冷却后,形成漫山的六边形柱体。因为其形状有如珊瑚,俗称珊瑚岩。这里,保留了一千五百多万根六边形岩柱,足以跟夏威夷和爱尔兰的同类岩柱相媲美。

  临海美,大美!江南忆,能不忆临海!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钱塘江 00020 临海忆 2013-06-07 3046966 2 2013年06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