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老农厉仁德自购器材服务乡邻——
义务灭火三十载
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徐伟伟
记者 廖小清 通讯员 徐伟伟
头戴消防安全帽,身着帆布衣,脚穿解放鞋,轻松拎起30公斤重的水泵……73岁的厉仁德,是磐安县尚湖镇上溪滩村青龙头自然村一位普通的村民,30多年来,他一直自费购买消防救援设备,义务为村民灭火30余次,挽回经济损失上百万元。
青龙头自然村是一个只有70户人家、160多人的小村,与磐安县城相距40多公里。由于山路崎岖,一旦发生火灾,消防队员从县城出发需要1个小时左右才能到达该村。
走进厉仁德家,率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锦旗:“为民救灾,功德永存”、“为民消防,恩重如山”……厉仁德购买消防救援设备的背后,有一个令他永远无法忘怀的经历:1982年,村里发生一场大火,木结构的房屋燃烧猛烈,由于当时没有专门的消防队,村民们只能用木桶、脸盆等工具救火。因为救援设备缺乏,村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熊熊大火吞噬自己的家园。
“如果有消防救援设备的话,就可以减少损失。”厉仁德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专门找到村干部商量购买消防器材的事,但是村集体没有可用资金。靠种田为生的厉仁德很不甘心,便花1000余元买了水泵,用水管将水泵与拖拉机头连接起来,便成了最简便的灭火工具。“当时钱不够,老婆卖鸡蛋的钱都拿来买机器了。”厉仁德说,后来他又陆续购买了一些消防器材。
有备无患,厉仁德购买的消防器材派上了用场。1984年12月,得知邻村发生火灾后,厉仁德马上赶去扑救,经过连续4个多小时的作战,终于将大火扑灭。受灾村民感激地对他说:“老厉,如果不是你帮忙,房子就烧光了。”
此后,只要附近的村庄发生火灾,厉仁德总会主动带上灭火设备赶去救援。慢慢地,他成了远近闻名的义务消防员,可在灭火过程中也吃了不少苦头。一个冬天的深夜,村民看到万苍乡安宅村方向有浓烟,便马上告诉厉仁德。老厉当即和村民抬着70多公斤重的消防器材赶过去,为了抄近路,他们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走。由于夜晚看不清田埂的高低,厉仁德不小心摔了一跤扭伤了背。经过大家的紧张扑救,火险排除了,厉仁德却因为背部受伤在家休息了20多天。
正当家人和村民以为厉仁德会因此而退却,他却在休养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因为装备陈旧,所以每次灭火的时间都比较长,必须要更新装备才能提高灭火效率。于是,厉仁德又买回一批新装备。以前,由于发动机是柴油机,为了发生火灾时能立即投入使用,他常年让妻子备两壶热水,一旦发生火灾,他就将热水倒入机器,立即启动柴油机。出门前,他总是先发动机器,再穿衣服,一边跑一边穿鞋子,生怕延误了火情。
在他的带动下,老厉的儿子加入了义务灭火的队伍,村民们也积极参与灭火。磐安县消防大队也被他的坚持所感动,每年都会给他送去一套战斗服。厉仁德说,眼下,他的年龄越来越大,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灭火一直做到底,如果自己干不动了,就让儿子继续做下去,“总之,多做好事肯定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