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今日关注

记者跟随磐安联村干部徒步进村办公——

“铁脚板”,探民情

  本报磐安5月30日电

  记者 江晨

  县委报道组 吴警兵 卢伟星

  29日下午1时,戴上草帽,记者跟随磐安县冷水镇干部厉宝钗、楼璐一同步行进村办公。

  从今年3月起,冷水镇提倡联村干部“步行进村”工作法:所有联村干部到离镇政府所在地3公里以内的村子,提倡步行;3公里以外村子,进村后要坚持步行。每周至少下村工作3天,每次下村必须走访5户以上的农户。如今,该工作法在磐安全县进行推广。

  不乘车、徒步进村办公,是否流于“走形式”?能否改善干群关系?带着疑问,记者上路。

  提问:徒步路上做什么

  见闻:拉拉家常找找问题

  54岁的厉宝钗走在前,记者和楼璐跟在后。村道两旁,晾晒着刚采挖不久的贝母,白色一片。每周三是冷水镇驻村干部的“下村日”,他们步行进村,还要“驻村住夜”。

  从镇政府步行至2公里外的箬坑村,要半个小时。沿着42省道走15分钟,过了康平桥,周边劳作的农民逐渐增多。沿途见到老厉和楼璐,村民都会热情地招呼。

  和他们聊聊农活,我们的脚步明显慢下来。时下正是采挖贝母的季节,老厉交待村民赶在雨季前抓紧晾晒,但不能妨碍交通;又反复叮嘱,加工贝母不能用硫磺熏蒸,要拿到烘干厂切片烘干。

  还没进村,箬坑村的陈章桔迎面而来。“儿子结婚后分家落户,能不能给我们做个新门牌?”楼璐将她的要求记下来,并答应下周三前装上新门牌。

  “三相电弄过之后,广播的电源好像没接进去,村广播不会响了。”在路边翻晒贝母的陈凤梅说。老厉答应她马上找人来检修。

  “村民白天下地干活,分散在外,要是开车直奔村委办公楼,村民的很多困难和诉求就听不到了。”厉宝钗说,干部步行进村入户,沿途碰到村民就能拉家常,谈话间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提问:步行进村是作秀

  见闻:三双鞋里话情深

  箬坑村正在进行旧村改造。向村子深处走去,看到哪有卫生死角、堆放着建筑垃圾或是河面漂起塑料袋,老厉和楼璐就督促村民抓紧清理。

  “上世纪80年代,步行进村是乡镇干部最平常的事。”厉宝钗在乡镇工作31年,眼瞅着脚下的路由坑洼不平变得笔直宽阔,坚持步行进村的联村干部却越来越少。“通讯发达后,我们成了上面政策的传话员,和老百姓活生生的联系几乎断了。”

  24岁的楼璐是冷水镇新考进来的公务员,跟着老厉做“学徒”。一老一少搭配着步行进村,或帮经济困难村民申请低保,或组织村民清洁村庄和河道,“村民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都要操心。”

  驻村后,楼璐向老厉学习,备有三双鞋——一双布鞋,下村方便;一双拖鞋,驻村住夜舒坦;还有双皮鞋,到县里办事给村里人争得体面。

  出发前,记者在镇政府发现,20多名驻村干部无论男女,清一色穿着布鞋、球鞋,鲜有人穿皮鞋或凉拖。

  “在村民眼里,我们新考进来的大学生,有学历却没能力,如果开车进村高高在上,根本没人理会。”90后厉芳芳是河南村的驻村干部,她向记者吐露心声,要更好地开展基层工作,只有腿脚勤快、嘴巴多讲,真心实意和村民交朋友。

  磐安县委组织部综合科科长厉志芳介绍,磐安干部步行进村入户,不搞“一刀切”,有急事时允许开车。冷水镇地理位置特殊,17个行政村有10个距镇中心只有2公里,干部步行进村,具备现实可行性。

  提问:百姓难题怎么破

  见闻:入户缩短干群距离

  60岁的周妙有是旧村改造涉及的46户村民之一,他家被征走100多平方米耕地用于村里的新居建设。担心征地后老周的情绪,老厉和楼璐总要时不时来探望他。

  “今年能收获200多斤蚕茧和十几担贝母,明年还要多租些抛荒地扩大种植规模。”老周向驻村干部表达心愿——期待早日住上新房。

  距离周妙有家不远的是周天方和施彩菊夫妇家,老两口一个患有肝硬化、另一个刚做过乳腺癌手术。夫妇二人的子女常年在外打工,他们不仅受病痛折磨,还非常寂寞。

  搬凳子坐下,楼璐对老两口的一日三餐、吃药情况问得仔细。前段日子,楼璐在帮施彩菊申请低保,她告诉老人家申请材料已经上报到民政局审批了,不久老人就可拿到每月160元生活补贴。

  在老两口家里,一张名片大小的“干群联系卡”被粘在厅堂正中的桌子上,上面印着楼璐的职务、手机号码和进村时间,还贴着一寸照。楼璐叮嘱两位老人:只要有事情,马上给她打电话。

  “只要时间允许,走走山路是件好事。”冷水镇党委书记陈辉说,闻闻泥土的芬芳,看看田野的景色,脚步会更踏实,观念会更亲民。“关键是,同样行走在山间的村民,会觉得我们是诚心而来,很多话也就敢讲敢说。”


浙江日报 今日关注 00004 “铁脚板”,探民情 2013-05-31 3042233 2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