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杭州一些小学生收获贴心礼物——

六一,我们没作业

  记者 何苏鸣

  本报杭州5月30日讯 今天下午3时20分,杭州青蓝小学四(1)班教室,到处是惊喜的尖叫声。

  就在1分钟前,全班27个孩子从自己的数学老师、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潘大琴那里,听到了一个在他们看来“有些难以置信”的消息——这个周末的六一节,他们将没有任何作业。

  其实,全校学生都得到了这份贴心的礼物。在看到本报关于“孩子,你快乐吗”的六一节报道之后(详见本报5月27日15版),学校领导商量决定尊重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过一个没有作业的假期。今天,他们以手机短信与电子邮件的形式,向所有老师与家长发出“快乐六一,无家庭作业日”的倡议——希望大家能够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愿,与他们共度一个“小大人”做主的节日。

  “这不会是假的吧,我有点不敢相信,实在太高兴了!”坐在教室的正中,戴着眼镜的男孩杨扬双手托腮,傻乐着,“不用写作业了,我想让妈妈带我出去玩。”

  送出这份礼物之前,潘大琴就知道孩子们一定会高兴,可没料到大家会那么兴奋,她说:“现在的孩子是大家的宝贝,学校和家庭都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往往忽视了他们内心的想法。我们提出倡议的初衷,不仅仅是给孩子们一天的自由,更是希望成年人能够停下来反思,究竟什么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我们又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这很重要。”

  该校教学研究中心主任鲍克平认为,这正是教育的应有之义。在他看来,玩不好和不会玩是现在多数孩子面临的难题。“其实玩和学习是不矛盾的,真正好的教育,就该是两者完美的统一。”他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常常抱怨老师家长组织的活动没意思,不好玩;如果真正放手让他们自己安排,除了玩电脑和吃肯德基,好像也没有玩的能力,“这个时候,就需要由我们成年人来沟通、协调与引导。”

  前不久,上海市有关机构发布了一项面向全国20个省市、1300多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除了平时上学,“宅”在家里的生活方式正在城市少年儿童中蔓延,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明显低于专家建议的每周7小时以上的标准。

  “这样的数据是可怕的,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有在这个阶段应该过的生活,应该学习的知识和生活常识,一个都不能少。”鲍克平说,“无作业日”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形式,他和他的同事们都希望,在这个属于孩子的节日,家长们能够和孩子们一起思考“我想玩什么”这个问题,亲近大自然也好,探访博物馆也行,真正让孩子们做回主。

  也许,这是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开始。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六一,我们没作业 2013-05-31 3047255 2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