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人文世界·教育诗

梦想,
绽放在西部

  口述:高鸿鹄

  整理:本报记者 陈宁

  西部总是与贫穷落后这样的字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享受不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的教育理念得不到更新,陷入穷困与教育的恶性循环。广袤的土地上还有许许多多的贫困地区面临着师资力量匮乏的现状,而背后却是很多双渴求的眼神在盼着能有人充盈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出生和成长于祖国河西走廊的一个工业小城,它虽然给我提供了良好的受教育环境,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着一定的差距。然而,比起那些尚能解决温饱却无力接受教育的同龄人来说,我已经幸运很多。在求学的过程中,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我。如果让我奉献短暂的青春时光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些许的改变,我愿意。

  人生百年,莫甚于学。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青春便承载了更多的希冀与担当。而每每看到那些热血澎湃的服务西部的年轻人,他们说,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我总会想,在三尺讲台上激荡飞扬的梦想是否会不一样?

  在光荣与梦想交织的生命年华里,每一次选择都有着非凡的意义。大一那年的暑假,我组织了来自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优秀大学生开展暑期支教。并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支教团队合作,为西部贫困地区带去丰富的教育资源、注入新鲜的血液。

  我们去的是甘肃省康乐县五户乡,这是一个正在逐步由贫困走向发展的乡村。学校是一所希望小学,设施相较其他地方的学校已经非常不错了,但还是有些简陋。很多三四公里外的学生都是带着午饭来的,他们的午饭是白馍馍,大家知道了,都有点哑然。

  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我们尽可能地让孩子们了解到外面五彩斑斓的世界,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知识改变命运,尽管这里物质还不发达,但依然要让他们看到希望。有人会问,支教到底能给孩子们带去什么?也有人质疑,教书育人不是儿戏,还未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能否担当起这样的责任?然而,当你怀揣着一颗赤诚的心,在一个纯净到欲望都被缩减到最小的净土上,用自己单纯热切的梦想,带给同样拥有梦想的孩子们求知的力量时,无疑是青春热情和力量的绽放。当支教结束时,我才深深地体会到,孩子们带给我的,远比我带给他们的多很多。

  2013年4月底,面临毕业的我,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了国家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8月初,我即将踏上行程奔赴四川,开始一年的西部支教生活。

  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有人开汽车,有人乘飞机,然而我更愿意踏踏实实地去走,因为美好的不仅仅是远方的目的地,还有一路上让人成长的风景。这是一种沉淀:为人师,就要在这个舞台上用自己的梦想撞击出千万朵梦想的火花;趁年轻,就要在前进的道路上大胆地选择一种不一样的生活。

  既然青春不应在空想中虚度,那就用汗水去践行。为了梦想,请别停歇。

  (高鸿鹄系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小学教育系2013届毕业生)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诗 00020 梦想,
绽放在西部
2013-05-31 3045033 2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