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大发现

本报与浙江省考古所联合推出“浙江大发现”,本期走进龙泉大山,探寻哥窑到底在哪里?

哥窑猜想

  【引子】

  龙泉大窑,一个僻静的小山村。但是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纷至沓来的各种古董商以及疯狂的盗挖者,打破了小山村应有的宁静。所有外来者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什么金银财宝,而是为了找到传说中一种贵比黄金的宋代瓷器,它的名字叫哥瓷,文献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然而,元代以来,人们对哥窑就一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形,没有人见过真正哥窑的模样。到了近史,考古学者也只是依据文献中的只言片语的描述,来到这个据说是宋代遗址的大窑村,希望在这里能够找到神秘的哥瓷。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人们除了无望地停止挖掘以外,对哥窑的认识几乎没有任何令人惊喜的进展,相反,随着时间的推移,哥窑愈发显得错综复杂起来,而且产生了许多疑问,作为宫廷用瓷的哥窑是否真的存在?被人们作为史据的文献是误传还是确有其事?

  带着这些好奇与疑问,本报记者与考古专家一起走进龙泉大山,探寻哥窑到底在哪里。

  【寻觅】

  在浙江龙泉这个偏僻的山区,为什么会出现如玉一般美丽的青瓷?那些青瓷又是怎样走出这个山区而被世人所获知并欣赏?有了这种种的神秘及猜想,专家、学者、青瓷爱好者从全国各地纷纷慕名而来。

  考古发掘是破解哥窑之谜的一个重要依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6年9月开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元至明代龙泉窑瓷业生产的主要聚集地——小梅镇大窑村枫洞岩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应该说,这是探寻哥窑遗址的一个前奏。

  前不久,沿着弯弯山路,绕进那片神秘的山岙,当本报记者与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队队长沈岳明重返考古现场,与远道而来的日本专家、学者们一同站在大窑龙泉窑枫洞岩窑址时,无论是那些用匣钵垒筑而成的居所,还是那些数尺窑壁中显露的炭迹,都令人感到一阵阵的震撼!

  刹那间,“沿河十里,瓷窑林立,烟火相望”的景象仿佛历历在目——枫洞岩窑址位于大窑龙泉窑遗址内,是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当然,也就成了那次重大考古发掘中的“重中之重”。

  早在北宋时,龙泉窑已相当繁荣,到南宋和元代,更是达到了鼎盛。

  眼前,这个1600余平方米考古现场,揭露了一系列的作坊遗迹,出土了大量的窑具和瓷片标本。出土遗物器型惊人的丰富,其中较多的为明代龙泉青瓷,有碗、钵、盆、盘、洗、瓶、壶、炉、灯、塑像、鸟食罐等,重要遗物有莲口牡丹花纹大盘、鼓钉炉、三足花盆、爵杯、五爪龙纹盘残片、“顾氏”印文碗、“吉”字狮形小挂件、牡丹纹玉壶春瓶残件、刻铭文窑具等等。瓷片标本釉色莹绿,做工精细,纹饰精美,是龙泉窑以往考古发掘中从未发现过的。此时,几乎每人手中都捧着龙泉青瓷的日本学者,忍不住要问清楚“顾氏”瓷片所藏玄机。

  沈岳明笑言:“顾氏”应该是当时龙泉窑的一个品牌,以窑主的姓氏命名,顾仕城也许就是窑主。当时属于“顾氏”的瓷窑遍布包括龙泉、缙云、庆元在内的丽水地区,相当于在各地开了一系列龙泉青瓷分厂,瓷器由“顾氏”的窑统一管理烧造。

  站在这片遗址上,我们猜想,龙泉窑与宫廷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吧?但龙泉窑一直都被认为属于民窑系,关于它和宫廷关系的争论也一直没停止过。多少年来,学者们一直执着寻找能证明龙泉窑曾经“进宫”的实物证据。龙泉窑是不是进入明朝后就走向衰落?这个长期以来的疑问,终于在我们眼前的这个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发掘中水落石出。枫洞岩窑址发现承接明代中央政府订单生产官用瓷器的窑场,大批精美遗物否认“明朝后走向衰落”说,证明龙泉窑是中国青瓷最后亮点。

  这是一个令世人惊叹的高品质的龙泉窑遗址,它是迄今中国无与匹敌的青瓷古窑迹,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

  通过枫洞岩窑址的发掘,沈岳明带领的考古团队,对探寻传说中的哥窑有了更多的信心。2009年下半年起,他们又踏上探寻哥窑遗址的征程。

  跟随沈岳明来到龙泉查田镇,溪口村瓦窑垟等10多处窑址历历在目。“这里一直被专家认为最为可能是哥窑遗址的区域,其地出产黑胎青瓷,与文献记载的哥窑青瓷特征比较一致。”沈岳明说,在对哥窑调查发掘之前,考古人员对哥窑整体研究状况、工艺水平等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针对黑胎青瓷烧造范围、始烧年代和性质、与宫廷的关系等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进行有目的的发掘研究。

  手捧出土残片,沈岳明郑重地对本报记者说:黑胎青瓷历来是龙泉窑中被人关注的产品,其相对较小的器形,规整的造型和接近南宋官窑的胎釉特点以及多仿古礼器造型的审美取向,表明了其与其他大宗产品使用对象和功用的不同,因而对这类产品的性质,就出现了从官窑、仿官,到哥弟窑的争论,其年代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其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没有一个较全面的考古发掘,人们只能从以往宫廷收藏品和零星出土的器物来臆断这类产品的功用,也就是说以前的调查和发掘,还未能提供足够的地层材料,来全面反映这类产品的器物特点和组合,工艺特征,乃至生产管理方式等问题,人们期望通过发掘,能够找到比较明确的这类器物的地层和窑炉、作坊等遗迹,从而对这类器物的产生情况得出较为全面的认识,为龙泉窑黑胎青瓷的研究奠定基础,对瓦窑垟窑址的发掘即是基于上述认识而进行的一项重要考古工作。

  遗憾的是,听当地村民说,这处遗址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遭到过大规模的盗掘,近年来的盗掘活动有更趋猖獗的趋势,虽然文物部门已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保护,但位于荒野之中的窑址仍难以得到全面的、有效的保护。2010年下半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瓦窑垟窑址进行了发掘,2011年3月至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继续对瓦窑垟青瓷窑址进行考古发掘,虽然瓦窑垟遗址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扰乱,但还是寻找到了一些珍贵的信息。

  “瓦窑垟建窑初期即已烧造黑胎青瓷,其始烧时代当在南宋早期,早于郊坛下官窑。”沈岳明说,年代测定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因此龙泉黑胎青瓷不宜称为仿官产品。龙泉黑胎青瓷应该就是明人文献中所述的哥窑。并且溪口一带也仅有三处窑址有黑胎青瓷遗物存在。这表明龙泉黑胎青瓷的烧造并不是大规模的存在,而是小范围的小规模的发生。也说明了黑胎青瓷的烧造技术在南宋时期是高端的制瓷技术,没有普及生产的可能性,其性质与宫廷有关。

  沈岳明高兴的是,随后他们在对位于小梅镇的瓦窑路窑址进行了发掘时,也发现了同类黑胎产品,根据判断有可能还略早于瓦窑垟窑址。“瓦窑路窑址黑胎青瓷产品的发现,是此次调查的意外收获,它不但增加了一处生产黑胎青瓷的窑址,更改变了学界以往对龙泉黑胎青瓷产地的思维定势。”

  “以前出土的哥窑器物碎片都非常小,为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瓦窑路窑址的发掘,发现了不少相对较为完整的遗物,这是非常重要的。”沈岳明称,瓦窑路窑址的发掘,对哥窑研究的意义非常重大。

  【揭秘】

  关于哥窑产地,绝大多数文献都是围绕着龙泉展开的。如《陶说》“宋哥窑,本龙泉琉田窑”;《景德镇陶录》“哥窑,宋代所烧,本龙泉琉田窑”;《宣德鼎彝谱》“仿宋哥窑款式炉”……烧造地点为处州、龙泉县、琉田,这与龙泉黑胎主要集中在大窑地区是相符合的。

  在龙泉青瓷博物馆,我们查到,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胡宗宪、薛应旗修的《浙江通志》记述了相似的内容:“(龙泉)县南七十里曰琉华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为业,相传旧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于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文中所述琉田即今日龙泉大窑一带。

  那是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浙江杭州人郎瑛的《七修类稿续编》卷六《事物类》二窑条载:“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旧闻紫足,今少见焉。惟土脉细薄,油水纯粹者最贵。哥窑则多断文,号百圾破,龙泉窑至今温处人称为章窑。”

  许多类似哥窑在龙泉的记载,还见于清人《饮流斋说瓷》、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等。

  然而谁是真正的宋哥窑?学界一直争论不止。

  1992年10月,上海博物馆曾举办了“哥窑瓷器学术座谈会”,来自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学者40余人应邀参加了会议。举办者的目的是希望借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元、明时期的墓葬发掘资料,试图搞清楚“哥窑”的真正面目。会上,专家们认定“传世哥窑”为“哥窑”的标准器,关于哥窑瓷器的产地,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杭州、二是龙泉、三是北方地区。这次会议基本否定了“龙泉哥窑、弟窑”之说,认定龙泉出土的黑胎青瓷为仿官窑产品,而与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无关。

  在古瓷研究中,学者们习惯把各种文献中描述的哥窑称为文献哥窑,也曾被学界称为“正统的哥窑”,它是为瓷器找到确切纪年的史料依据。虽然当地人承认章家的哥窑,也有人一直在生产开片的瓷器,而“开片”的特殊工艺,正与文献中描述的哥窑的特征相符,但是否定龙泉窑黑胎青瓷就是哥窑的声音依然存在。他们的理由是,宋代官窑的技艺是绝不流向民间的,而龙泉的烧窑技艺都是家传下来的。但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点恰恰解释了为什么在宋代五大名窑的记载中,唯独没有龙泉窑的记载、而只有哥窑的原因。

  但在沈岳明的记忆中,1956年,浙江省文物部门就对龙泉窑,特别是对文献记述的章氏“哥窑”遗址所在的龙泉大窑、溪口等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重点发掘。据发掘者称,龙泉宋元窑厂发掘的大批量瓷片可分为白胎青瓷和黑胎青瓷两大类,白胎青瓷居多。黑胎青瓷量少,大多与白胎青瓷混烧。这些窑址中发现的黑胎青瓷的器物特征同文献中记载的“章生一”主烧的瓷器所具备的特征吻合。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明代大多数文献的记载是基本与事实相符的。这一重要发现,使得自明代以来多处文献述及龙泉窑“章生一和章生二各主其窑”的记载的可靠性有了事实依据。

  特别是近几年经过浙江考古人调查与发掘,浙江龙泉黑胎青瓷考古取得了重大成果,“目前发现的龙泉黑胎产品分布于龙泉南区的大窑、溪口与小梅,甚至龙泉东区都有发现,以大窑分布最广、窑址最多,面貌最复杂,时代主要集中在宋代,它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身为瓷器专家的沈岳明对此很有研究。

  2012年11月9日,“2012龙泉黑胎青瓷与哥窑论证会”在龙泉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机构的20多位专家实地考察龙泉古窑址、观摩考古出土的黑胎青瓷标本,溪口瓦窑垟窑址和小梅瓦窑路窑址发现的烧制黑胎青瓷的龙窑遗迹和出土的200余件黑胎青瓷标本,成为论证文献哥窑就在龙泉的关键证据。

  一件件紫口铁足、花纹百开的瓷片摆在眼前,细细琢磨。“溪口瓦窑垟和小梅瓦窑路窑址出土的黑胎青瓷,瓷胎很薄,器型主要有八角杯、悬胆瓶、纸槌瓶、碗、盏、杯、洗、碟、觚等,器型小巧,制作工整。” 沈岳明回溯场景,从出土瓷器的质地特征看,黑胎、紫口铁足、胎骨厚薄不一;青色釉,深浅不一,开片呈浅白断纹。这些青瓷产品的基本特征与文献记载哥窑的特征是相吻合的。由此专家达成共识:文献记载的哥窑就在龙泉。

  青如玉、明如镜、声如磬——素有“瓷器之花”美誉的龙泉青瓷,自2009年9月龙泉青瓷的烧制技术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龙泉青瓷就开始了“烈火涅槃”后的又一次腾飞。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大发现 00019 哥窑猜想 2013-05-31 3041973 2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