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影评人

华语电影,下一站?

  徐晶晶

  在华语片连续两年缺席主竞赛单元后,第66届戛纳电影节终于迎来了贾樟柯的《天注定》。其最终摘得最佳剧本奖,借斯皮尔伯格的话,这是戛纳电影节对中国电影市场和艺术性的肯定。

  多部华语电影作品参与一种关注环节及展映环节终于让华人在这个法国南部小镇风光了一把,范冰冰、张雨绮、李宇春、成龙……这,或许是戛纳电影节史上华语明星集结最多的一次。

  与此同时,中国商业电影在本土不断刷新票房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吸金机器。但中国商业电影在本土和海外的遭遇却截然不同。中国电影成了专门拍给中国观众消遣的电影,即使在海外市场,目标观众也是海外华人。

  中国电影似乎不仅与戛纳渐行渐远,与好莱坞的合作也显得刻板。这十年间,曾是戛纳的亚洲之光的中国第五代导演从艺术电影一头扎进商业电影,延用艺术电影时期的经验和直觉,在大投资和大场面的诱惑下忘记了故事本身,甚至偏执地放大导演审美和无节制地迎合好莱坞。一时间,“形式大片”占据国内银幕,在观众的吐槽声中,票房却奇迹般地节节攀高。

  如何破解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遭受冷遇的难题和撕掉合拍片的“特供”标签?本质是如何拍好电影。

  从1946年好莱坞参加第一届戛纳电影节开始,两者从未真正离开,即便看起来若即若离。戛纳向来对电影有自己的标准,简单说就是电影的重要性,这与国别和票房无关。作为电影第一生产大国,美国视戛纳为重要展示舞台。好莱坞也有自己的一套商业准则,它既遵循市场验证的叙事套路,但又有强大的进化能力。

  而中国电影人,却似乎在从戛纳到好莱坞的路上忘记了创作的初衷。与此同时,年轻电影人受西方审美和叙事技巧影响深刻,有意或无意地卖弄和取巧,放任自我趣味的同时放低了观众的审美。于是,最后的成品往往陷入杂糅的浮肿,在国际市场上缺乏欣赏者。

  借着 “西游”的大潮,中国电影人在学习好莱坞的叙事模式,学会讲好商业电影程式的同时,不能因为捡起了电影的票房而丢了电影的价值。从戛纳到好莱坞,他们谈论的都是好电影。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影评人 00018 华语电影,下一站? 2013-05-31 3044824 2 2013年05月3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