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 印象天成
文 / 仇欢
海天佛国
天成
文 / 仇欢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万籁俱寂、灯火阑珊的夜晚,置身于普陀白山脚下,一个神秘“圆筒”内。突然,音乐声从天而泻,笼罩全场。清亮的磬声,声声入心;高亮的梵呗,声声在耳。整个世界渐渐变得宁静、祥和。数千盏灯光与声效、舞美交织着,营造出普陀的奇幻。
从追忆往昔的自然记忆,在观音文化、海洋理念中的徜徉中,感悟到一份执着、一种淳朴、一种情愫。
在天在渊,莲座四时云似海;
为霖为雨,杨枝一洒物皆春。
海天佛国,禅语、幻境、梵音……
《印象普陀》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不只是链接起了普陀山与朱家尖、佛理禅修与海洋旅游之间的文化枢纽,也承载了舟山城市内涵和历史文化精髓,更是一次你我的心灵静修,一次自悟的机会。
普陀,印象之花静静开
和《印象普陀》的演职人员一样,凌晨四点收工的普陀印象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乐科亮,独自走出剧场。街灯在天边的鱼肚白的印衬下显得特别明亮,他不由地感慨道:“是白天还是黑夜,是华灯还是晨曦?观世音菩萨你真能看见吗?‘印象’的再次绽放能带来更大的震撼吗?”
变中有变新绽放
《印象普陀》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由著名导演张艺谋担任艺术顾问,著名导演王潮歌、樊跃为总导演,经过历时两年数百次精密修改完成。
演出选址在朱家尖观音文化苑,这里跌峦起伏,石景满山,有孤岩危立,有山峦叠嶂,有的如窥视欲跃的青蛙,有的如引颈报晓的金鸡,形态各异,令人叹绝。而114.9米高的千丈崖则如“海上莫高窟”,崖上彩绘了一尊高69米,面积为2000平方米的观音金身壁画。这些美景都是《印象普陀》舞台的组成部分。
《印象普陀》借佛教文化的大爱、善意、美德与自悟为主题元素,融场景、声光与表演为一体,表达人类社会中的共通情感,体验生命之美。
自2010年12月31日试演、2011年3月1日正式公演以来,《印象普陀》在两年内吸引观众达30万人次。乐科亮表示,其实这一业绩与理想效果仍有差距,更多的观众希望能在佛文化基础上更多融入舟山本地的海洋文化特色。在与导演组、主创人员充分沟通后,剧组决定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对《印象普陀》进行大幅改版。连日来,全体演职人员正对《印象普陀》进行颠覆性改版,山水实景演出将在删除部分节目的基础上引入“祈福法会”。改版工作已接近尾声,预计6月初将邀请观众入场进行试演,6月中旬正式对外公演。
当你在某个月夜,从诗意的白山畔收尽一切风物,你对《印象普陀》乃至普陀亦或是舟山的审视都将是崭新而铭刻在心的。
撬动旅游经济的杠杆
下了观音大桥进入朱家尖,沿路会看到一块块《印象普陀》的广告牌,画面是一双虔诚的、合掌的手,旁书:“坐下七十分钟,放下三千烦恼。”
“旅游发展到今天,游客从以往的吃、住、行、游、购、乐,转而关注当地文化。海中有山,其名普陀;山中有道场,是观音道场。因山海而胜,因佛禅而名,这就是普陀特质的文化品牌。《印象普陀》是传达文化的载体,70分钟,让游客触摸到普陀的文化,舟山的文化。”乐科亮说。
如今的普陀已不单是一个普陀山的概念,而是一个由舟山本岛东南端、普陀山、朱家尖、桃花岛、六横等455个岛屿组成的“大普陀”,其壮美程度更广阔,更深远。
融合了舟山当地文化特色的出彩大戏——《印象普陀》,成为了舟山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舟山地处长三角,地理位置决定了传统旅游产品两日一夜的模式。自从《印象普陀》正式开演以来,已吸引了30万观众,大多会将旅游行程拉长,在朱家尖或沈家门多留宿一晚,如果每人每晚的消费按500元算,就有1.5亿元。”乐科亮继续介绍道:“《印象普陀》不仅仅是一台演出,它的特别意义在于是一个拉长游客消费链的重要平台,同时,又使游客群体从较为单一的香客逐步向中高端化人群转变,也增加了北京、广东、山东等地区的游客数量。我们对《印象普陀》几年后的理想预测是每年达到50万人次的观众量。”
通过此次《印象普陀》改版,海洋、旅游、文化三者更完美的融合,将成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探索海洋旅游的发力点,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杠杆。
让改变拂动心弦
变,是看世界角度的改变。
《印象普陀》的变,不在于视觉的改变,而在于我们看世界的角度,在于我们的价值观。
——《印象普陀》总导演王潮歌
笔者:新改版的《印象普陀》的亮点在哪里?
王潮歌:对《印象普陀》改版的构思已经快一年了,新版最大的变化是主题改变,在原版关注人间疾苦、提醒人“放下”的基础上,新改版从实景的演出变成了实景的祈福礼。70分钟或许不能给人们讲透佛理,但我们可以让真正的法师与自然融于一体,触动到观者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他们得一点平静。
我始终强调我们的理念里面《印象普陀》首先打动观众的不是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而是那份从中得到的开释。
笔者:对演员来说,改版的难点有哪些?
王潮歌:一台实景演出是连贯的,哪怕是改动一分钟也意味着整个70分钟需要全部调整。这是这次《印象普陀》改版的难点。我们10个导演分成了五六个组,具体负责对每个场景、动作、内容进行改版。白天,导演一组接一组轮流上,机器不停,人不停。与此同时,演员连轴转,一天工作多达16个小时。因夜间演出照常进行,因此演员白天需要排练新动作、新台词,晚上演出又得回归改版前状态。这一切目的就是为观众呈现更好、更完美的演出。
笔者:在众多的“印象”系列中,您对《印象普陀》有怎样的评价?
王潮歌:其实“印象”两字本身就已经高度概括了我们的理念,就是把一个现实、一个真实、一个最自然的东西,做成“印象”。而在“印象”系列中,《印象普陀》是我心目中最特别的一个。
舟山人倡导的海洋文化理念,以及他们对观音文化的固守和执着的精神,是这部剧作的创作精髓。1700年观音文化与舟山文化之间的源远流长,如果《印象普陀》不做观音就没有舟山特色。观音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读解,对人们遇到的困境解释,更是给人们予以心灵上的解脱。
《印象普陀》可能不是大气磅礴、气势恢宏的,没有《印象西湖》缥缈的美,也没有《又见平遥》那样强的故事性,但更精致、更具文化意蕴,更多地表现出“真善美”的精神,这就是它所独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