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文体

王淦昌先生子女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捐赠浙大

科学精神点亮青春梦想

  本报杭州5月28日讯

  通讯员 周炜 卢绍庆

  今天,年过花甲的王懋基、王德基、王遵明三兄妹,从北京赶到浙江大学,手里捧着一枚沉甸甸的金色奖章,这是他们的父亲王淦昌先生获得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三位老人郑重地将它捐赠给浙大,心里有一个期待:“不要放在抽屉里,而是展示在大学里,让更多年轻人来看,思考、传承老一辈的科学精神。”

  王淦昌是享誉世界的一流核物理学家,是新中国核科学和核武器研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的倡导者之一。1936年至1952年,王淦昌在浙江大学任教16年,先后任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41年,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法,并为实验所证实。他曾这样描述在浙大的岁月:“我从29岁到45岁在浙大工作了16个年头,时间不算太长。但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这16个年头正是一生中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在黔北浙大的这段时间,是我一生中科研思想特别活跃、成就较多、最值得追忆的时光之一。”

  今天,在举行捐赠仪式的同时,王淦昌生平事迹展也在浙大五个校区展开。这个展览上,有李政道、程开甲、叶笃正等大科学家的照片,他们当年都是王淦昌的学生。李政道先生曾回忆当年与王淦昌相遇、与物理相遇时的场景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国际知名的物理学家,这种早期的接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到现在我还能记得我们曾经有过的讨论以及他们使我激起对物理的热情。王淦昌和束星北两位教授还特别慷慨地给予我关心与指导,尽管当时我只是一个一年级的学生。”

  看到这枚勋章,小女儿王遵明就会想起最初父亲接受原子弹研制任务的场景。“正当他在基本粒子和实验物理研究领域取得成果,考虑下一步的研究课题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要他继续研究下去,一定会取得更大成就。领导找他谈话,让他参加核武器的研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以身许国’!就这样在青海高原隐姓埋名17年。”

  “他经常对年轻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要把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我想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少将康力新曾担任过王淦昌的秘书,在他心目中,王淦昌先生是一位战略科学家,他把自己与国家与科学紧紧联系在一起。捐赠仪式后的报告会上,康力新为浙大师生解读了“王淦昌精神”——热爱祖国,胸怀大略,严谨求实,追求科学,矢志不渝。“王老精力旺盛,体育报的记者跑来采访,王老说,我在浙大的时候参加跳高、足球、长跑,还拿过教职工爬山第一名。但是,这名记者后来发现,最关键的,是王先生对于科学的执着精神在支撑着他,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关心我的健康的话,不要阻止我工作,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王遵明说,她的一家人都与浙大有不解之缘,能把奖章存放在这里,是它最好的归宿,让奖章对今天的年轻人“说话”,告诉他们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情怀,让曾经支撑过父辈的精神,在今天的年轻人身上传承下去。


浙江日报 人文·文体 00014 科学精神点亮青春梦想 2013-05-29 3044031 2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