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如何不变暖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邰秀珍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邰秀珍
本报讯 众所周知,全球正在变暖。为了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学家正在开动脑筋。
上周五,由省科协、浙报集团联合主办,浙江日报、省科技馆和果壳网承办的“【[科学] 】咖啡馆”请到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建军博士,生态学博士、美籍华人教授胡水金,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SUTD)生物学科负责人、副教授杨远方博士(Jean W.H.YONG),共同开启“生态一线天”的话题。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全球变暖?”唐建军首先开启了颇受关注的话题,主要是城市化、交通以及其他方面的土地利用,改变了传统的土地利用方法,侵占了森林、牧地、农地,使得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减少。
“全球在变暖,生物受威胁,人类受到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唐建军说,首先,全球变暖将导致地球两极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实际上全世界50%以上重要的文化、经济、政治中心,都是建在离海岸线不到50公里的地方,如果这些城市被海水覆盖,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全球变暖还会改变整个生物体系。
但是现状不容乐观。“科学家作出估测,在未来70年,我们地球的温度还会不断上升。”唐建军颇为担忧。
那么,在这种几乎不可扭转的趋势下,自然界在如何变化?
以植物为例,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在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情况下,植物的光合效率有所提高。“在空气内二氧化碳含量增高的情况下,豆科植物生物总量增加最多,而像我们吃的水稻、麦子等碳三禾本科植物,受到影响相对较小。”唐建军解释道。
“大气温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两者相关性非常大。”胡水金说,过去二三十年,科学家都做这样的努力——能不能把二氧化碳存在树里面、草里面、土壤里面?
“陆地生态系统有很多菌根,菌根的重要性,在于它消耗了很多的光合作用。”胡水金说,在高二氧化碳情况下,菌根分解非常快。而增加菌根的目的是,刺激生菌的生长,对植物自身的生长有利,从而使植物在高二氧化碳的环境下得以继续成长。
而来自新加坡的杨远方则认为,沿海的森林、沙地、浅滩等滨海系统对全球变暖的影响至关重要。比如红树林,“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的沿海地带,是陆地向海洋过度的特殊地带,它有很强的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