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引领农户发展“家庭农场”
首批10户已注册亮牌
开化报道组 朱建平 徐欢
通讯员 方中华
本报讯 近日,开化县池淮镇庄埠村,原“光兴蔬菜种植园”的主人留光兴正在大棚里查看番茄苗。“现在不叫‘蔬菜种植园’了,叫家庭农场,工商局注册过呢!”留光兴兴奋地说。
这片86亩的蔬菜基地是留光兴一家的根基。“女儿在外跑销售,我、老婆、妹妹都在农场里干活。”留光兴相告,由于基地面积大,还雇了8个当地农民在大棚里帮忙除草、育苗。
在开化,像留光兴这样经工商注册并挂牌的家庭农场已有10家。另有初具家庭农场雏形的农业大户300多家,带动农村劳动力2600多人。目前这些农业大户中的许多人也正准备创建家庭农场。
开化是山区县,耕地、经济林、山地等农业资源大多小而散,小规模经营效益差,大规模经营难管理。“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的同时,也追求农场化的适度规模。”县农业局局长朱金朝介绍,这一模式在有效利用农业资源的同时,也防范了“千家万户同种一颗菜”的风险。为培育、规范家庭农场,开化县研究制定了《家庭农场工商注册登记管理办法(试行)》及《2013-2015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并探索制定家庭农场发展扶持政策和相关管理办法。3月份,该县还专门组织已经挂牌的10户家庭农场主外出参加为期一周的相关培训,系统学习家庭农场的科学化经营。
“哪种菇价高好卖,就生产那种菇,这是‘家庭农场’的优势。”在音坑乡城畈村,“玉香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苏干光说。苏干光从上世纪90年代就从事食用菌生产销售。2006年,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夫妻俩在城畈村成功流转了60亩土地,专门生产适销对路的各类鲜菇和少量干菇。目前,他的农场年产值120万元以上,常年雇工有20人。他在部分基地实行立体种植,一亩地的产值可达12万元。“这样的精品基地必须精细管理,我们种的不多。”苏干光表示,孩子正在科技大学读大一,等儿子毕业回来,将继续扩大精品基地的规模。
开化县首批工商注册的10户家庭农场中,有3户都从事龙顶茶生产,规模最大的“思超家庭农场”年名茶产值达800多万元。“家庭农场的发展应与当地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朱金朝表示,下步还将鼓励家庭农场围绕龙顶茶、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不断提高家庭农场主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