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工业强省

十大产业集群,三大主导产业;深谋远虑,步履坚定

余姚工业强市规划关键字: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后汉书》

  古人云,善弈者谋势。真正的高手,即使在方寸之间,也是走一步看十步,缜密而行,意在统揽全局。

  余姚人就是这样的博弈高手,在工业发展上力求精益求精的完美蜕变。《余姚市工业强市建设规划》的定位,浓缩在一个“精”字,精猛的张力,显示工业强市建设的勃勃雄心: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创业创新为基点,以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产业政策为导向,推进余姚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化工业转型,推进工业经济由做大规模向做强工业转变,推动余姚从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迈进,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先进特色制造业基地。

志在精进:深谋远虑,助推余姚大提升

  从《规划》中探寻工业发展的昭华之光,我们看到了在工业强市建设道路上,步履坚定、精进勇行的余姚。

  《规划》正在昭示着余姚工业的新希望:到2016年,以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工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使余姚工业经济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工业总量快速扩张。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工业总产值(全部)突破40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2300亿元。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家用电器、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实现产值2500亿元;新装备制造业、裘皮服装等新兴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培育形成10个百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其中千亿产业集群2个。

  ——龙头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取得实质性突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36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2家,50亿元以上企业6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上市企业10家。形成以百亿企业为龙头,亿元以上企业为主体,规上企业为基础的规模企业发展格局。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和人才在推动工业发展中的核心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全社会研究和实验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33%,宁波市级以上名牌产品占全余姚市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总额的比例提高到42%以上,专利结构不断优化,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400件;高层次人才达到5500人,其中有10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

  ——集约水平显著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准煤)下降至0.52吨/万元,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下降至0.55吨/万元,二氧化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工业亩产效益稳步提高,工业用地亩均产值和亩均税收不断提升。

精耕细作:产业转型,打造工业新势力

  词义是:用功深到而专一。形容精纯专一,毫无杂念。以惟精惟一来形容余姚在产业转型上的功深而专一,是再恰当不过了。

  “十一五”以来,余姚实施“两创”和“工业立市”战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集聚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和循环发展,着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跨越,工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新时期、新阶段、新起点,国内外发展环境出现了新变化,预示着未来的余姚工业,既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方位?如何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余姚市市委书记毛宏芳提出,《规划》要把握工业整体布局,余姚主要产业大致由十大产业集群构成,要呈现出传统支柱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规划》重点分析了十大产业集群中的家用电器、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三大余姚市的主导产业,给出了这三大主导产业引领的余姚工业的准确定位,制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路线图。

  家用电器产业是余姚市工业发展的精魂所在,是工业强市建设的基石。《规划》提出,以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培育和发展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电品牌和大型企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家电产业在浙江省和全国的地位,将余姚市建设成为配套能力齐全、企业协作紧密、区域特色明显、生产技术一流的“小家电制造基地”和“国际大型连锁零售商的定点采购基地”,力争到2016年,建成千亿元级产业基地。还要发挥家电制造基地的区域品牌优势,扶持一批家电业的中国驰名商标和省市级名牌;针对家电业巨头并立的局面,余姚鼓励企业在小家电内部细分市场上创建品牌;帮助企业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形式,打造新兴品牌。

  新材料是高端制造业的基础原料,也是朝阳产业,对工业的转型升级、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为此,余姚市正在努力把新材料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产业,充分发挥其对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打造重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梯队清晰、布局合理、产值规模达到1250亿的新材料产业集群,成为浙江省主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之一。

  新能源产业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力引擎。力争到2016年,将余姚新能源与节能产业打造成为产业特色突出、集聚效应显著、研发能力领先、配套服务完善、产值规模达到250亿元的产业集群,成为浙江省主要的新能源与节能产业基地之一。其中,锂电池产业,电动汽车为主要定位方向,到2016年,锂电池产业实现规上产值100亿元,成为省内具有特色的锂电池产业集聚区。

  《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志存高远、决胜未来的余姚人,在工业土地上是如何精耕细作谋发展的;我们也可以感悟到,余姚工业的摆脱既有路径依赖、主动探路转型升级的坚定信心。

精诚所至:重点工程,搭起发展大平台

  《庄子·渔父》有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对这一说法,毛宏芳有自己的理解:“应把优化环境作为工业强市建设的基础保障,用‘心’营造出软环境和硬环境,为企业发展提供好环境,才能以精诚动人。”

  搭建起一个和谐发展的工业大平台,需增添哪些“筹码”?且看《规划》:

  实施产业集聚提升工程。以“二个开发区”、“三个基地”、“五大特色产业园”、“千人计划产业园等三个新兴产业园”建设为突破口,实现工业平台发展水平的大提升。力争到2016年,两区规上工业产值在全市规上工业中的占比达到35%。

  实施百亿强镇(街道)建设工程。重点以“以量提质”的理念,推进“工业强市”建设:力争到2016年,阳明、泗门、马渚、兰江、低塘、丈亭6个乡镇(街道)实现规上产值分别突破300亿元、200亿元和4个100亿元。

  实施“六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旗舰型、总部型、上市型、高新型、品牌型、成长型”企业,重点建设“企业研究院”,最终实现“百亿旗舰型”企业培育,延伸产业链关键环节,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推动工业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争取到2016年,培育50亿元以上企业6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上市企业10家。

  实施“千亿”投资推进工程。坚持“以项目建设促产业发展”的建设思路,实施千亿工业有效投入工程,推动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建设,力争到2016年,累计完成工业有效投资超过1000亿元。

  实施科技人才创新支撑工程。抓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抓好“两化融合”,实现企业制造能力、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提升;抓好人才引进培育,建立余姚“工业强市”建设的拔尖人才、创业创新人才、海外高端人才的引进机制。以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推动工业强市建设,力争到2016年,形成200家企业创新平台和产业公共创新平台。


浙江日报 工业强省 00017 余姚工业强市规划关键字: 2013-05-29 浙江日报2013-05-2900014;浙江日报2013-05-2900015;浙江日报2013-05-2900018;浙江日报2013-05-2900023 2 2013年05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