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从嵊泗贻贝开始,那片蔚蓝深海,带给他无尽畅想—

耕海人金友定

  通讯员 郭振民

  他是个渔民,黝黑、壮实、豪放,但不会喝酒;

  他是个专家,对贻贝的生长习性、适宜环境及养殖场的海潮、洋流活动了如指掌;

  他是个商人,他负责全村118个海水养殖户的产品销售,每年销售贻贝3万多吨,市场遍及全国……

  他叫金友定,嵊泗县枸杞乡干斜村村委会主任、嵊泗县金盟海水合作社主任,今年46岁。

  5月中下旬,对“贻贝之乡”嵊泗县枸杞乡的养殖渔民而言,是个收获的季节。来到这里,我们听到了耕海人金友定的传奇故事。

  “黑宝石”富村民

  初夏时节,嵊泗县马鞍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贻贝养殖牧场一望无垠。成熟待收的厚壳贻贝带着海水,在阳光下是那般黑油油、亮晶晶。靠养厚壳贻贝富裕起来的嵊泗养殖渔民,都爱把自己的这种劳动果实叫做“黑宝石”。去年,嵊泗1101户专业养殖渔民,产值达12735万元,劳均收入11.57万元。

  温暖的阳光洒在蔚蓝的东海上,波光粼粼。壮阔的海面上,一列列整齐排列的白色泡沫塑料浮子和黑色硬壳塑料浮球,在海风吹拂下,随着海浪起舞。海天之间,则是一艘艘忙碌穿行的渔船,养殖渔民满载着收割的贻贝运往码头,销往全国各地……

  这里就是枸杞乡干斜村的金盟海水养殖合作社贻贝养殖场,共有4000多亩,全村124户居民有118户加入金盟合作社,耕耘在这片蓝色国土上。他们的带头人就是干斜村村委会主任金友定。

  金友定1993年开始养贻贝。当时他采购青岛人工培育的紫贻贝苗养殖,这种贝肉体薄、味质差,经济效益不高。一次,他在杭州推销干贻贝时,从一位客商口中获悉当地的一种野生贻贝,肉质厚、味道好、产量高,有开采用作规模养殖的资源潜力。

  当年四五月间,他趁大水头期间,让渔民采集这种厚壳野生贻贝苗,一方面用作自己放养,养殖成功后教给同村养殖户,逐步扩大优质贻贝养殖面积,带动乡亲们走“效益养殖”之路;另一方面,为满足养殖渔民需要,他大力推行工厂化人工育苗,主动承担人工育苗的放养实践。

  他的行为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科技、国税和海洋渔业等部门,为他提供一系列方便和优惠措施,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经过几个月的风餐露宿、海上漂泊,嵊泗马鞍列岛特产野生厚壳贻贝苗种工程终于从室内育苗,进展到海上放养保苗。金友定再次承担在自然海湾贝苗生产性放养实验活动……

  现在,这种人工培育的野生厚壳贻贝苗,已进入嵊泗县所有贻贝养殖场,售价比原来的紫贻贝高出三四倍。效益提高,面积扩大,越来越多的渔民分享到“黑宝石”的财富效应。去年,干斜村的金盟海水养殖专业合作社,118户养殖渔民劳均收入16万多元,被誉为嵊泗县乃至全省养贻贝致富第一社。

  深海养贝第一人

  贻贝原来是生长在礁石上的一种贝类,因采食的人多了,资源渐已枯竭。于是人们采取人工养殖,用浮标、网索和桁具等手段,模拟贻贝自然生长环境。但长期以来,各地只能在负15米深的浅海中放养,极大束缚了养殖规模。

  出于村民对致富的渴望,金友定决心跳出传统,把贻贝养到深海去。

  海越深,离海岸越远,风浪也越大,敷设养殖桁具就是个难题。但这位13岁便跟随父亲下海捕鱼的汉子,凭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对海洋的认知,头顶激流前行,硬是在负20多米的深海中打下一根根桩柱。然而一场大风,让他精心敷设的养殖桁具顷刻间化为乌有。

  金友定检查后发现,由于风浪过大,桁地上的泡沫浮子、网绳与放养贻贝的苗绳缠绕打结,原来撑起桁具的泡沫浮子不堪海水压力,竟被挤压成一个个小疙瘩,难以再浮起。

  面对打击,金友定没有慌乱失神。经过几天观察,他终于发现问题就在浮子上:传统的白色泡沫塑料浮子抗拒风浪能力弱,受海水挤压后会收缩,削弱了浮力作用。于是,他采用分量重、固定浮力更大的硬壳塑料浮球替代泡沫浮子,试验后果然固定住了桁地。

  桁地固定了,贝苗却总是剥落,严重影响产量。为查明原因,金友定每天凌晨三四时起床,驾船赶海,观察潮涨潮落时和洋流作用下苗绳变化。原来,风浪中潮汐转换时,硬壳塑料浮球虽正常浮起,网绳与苗绳还是经常发生摩擦,造成贻贝苗大量剥落。查明原因后,金友定守候在桁地摸索试验,不断调整苗绳和浮子的间距,终于找到了既不缠绕、又保持养殖密度的平衡点。

  如今,金盟海水养殖合作社大大拓宽养殖海域,已推进到水深负35米开外海域,当年渔歌中唱的“海礁、浪岗挑担”的带鱼旺帮渔场,而今都成了海上良田。合作社养殖面积从原来1000多亩扩大到4360亩,嵊泗全县则达22300多亩。嵊泗马鞍列岛海域成了中国最大的蓝色牧场。

  而且,深海养殖带来的意外收获是,水深、流激,光照充足,洋流带来的自然饵料更丰富,为贻贝找到更好的生长条件,这里生产的贻贝比国内其他海域生产的壮实,肉质口味俱佳。据说,嵊泗枸杞乡生产的贻贝,是唯一人工养殖的口感超过自然生长的野生贻贝的海产品。

  梦翔在碧海蓝天

  贻贝是一种味道鲜美的海产品,但人工养殖后,因为生产规模大,收割集中,又不能鲜储,每到贻贝采收期,养殖渔民只有把贻贝剥开,晒成贻贝干储藏销售,这既降低了贻贝鲜味,又增加劳动成本。这又成了一道影响养殖渔民效益的门槛。

  “能不能让贻贝像其他海鲜一样,进入农贸市场和百姓餐桌?”刚刚攻下养殖难题,金友定又开始攻克市场。他带着厚壳贻贝样品,乘坐保鲜冷藏车奔赴杭州、温州和福建等水产市场,采用无偿提供产品让当地水产商试销方法,让各地消费者认识嵊泗厚壳贻贝。

  经过几个月的试销和不断改进贮运方式,他终于又叩开了一道致富之门。现在,他们采取海陆联运的方法,已把新鲜贻贝从定海、沈家门和宁波、温州、杭州等省内市场拓展到福建、广东、香港和江苏、山东、辽宁等沿海各大城市。今年春节,嵊泗贻贝供不应求,许多城市出现脱销,价格水涨船高。

  我们随着养殖艇来到海上牧场,但见桁地上褐绿色塑球与白色泡沫浮块排列成行,伸向一望无际的天海之间,一群群海鸥听到船机欢鸣声振翅起舞,吱呀、吱呀地叫着飞停在浮球上,恬然自得地望着我们。

  金友定和社员们用竹篙挑起一根长满成品贻贝的绳索,意外发现一穗穗沉沉苗蝇上附长着一颗颗俗称“石奶”的海葵。为验证,我们用手指戳海葵中间,果然有一股细水柱扑面射来。

  按岛上市价粗粗一算,这一串贻贝就能卖270元,而自然附着在桁绳上的海葵能卖三四十元,这可是大海的馈赠啊!若按照200串桁绳合一亩计,那“金盟”社4360亩养殖面积,天然附生的海葵,又能增收300多万元。

  “大海的馈赠远远不止这些,海底还有更多宝藏没有挖掘。”金友定说,贻贝是以浮游生物为食,分泌出的物质,又是其他鱼类的饵料,如此形成了新的生物链,如花雕鱼、虎头鱼、黄姑鱼,甚至青鲷、石斑鱼等名贵鱼种,也喜欢在贻贝桁绳下栖息、觅饵,“家里来客人,一甩钓线就能钓上一竹篮呢”。

  “水上飞海鸥,水下养贻贝,贻贝上长海葵,桁地下鱼儿自然繁育成长,这可真是天造地设的生态立体化海产品自然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园区啊!”听了金友定的这一番介绍,我们不由惊叹起来。

  创富的故事,或许还能走得更远。金友定说,合作社还将以贻贝养殖和这片蔚蓝的海域为依托,兴办集贻贝采收、海上垂钓、观光休闲和野味美食为一体的天然海上乐园。

  渔船继续向深海驶去,隆隆机声惊起一群海鸥,振翅飞向远方。透过这壮阔的养殖桁地、碧海沃野,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新渔民正在大海中酝酿的奇妙画卷。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蓝色家园 00019 耕海人金友定 2013-05-28 3015973 2 2013年05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