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拾起的,是枕着泥土的踏实

  站在陈莫山头,指着对面更高、更青翠的另一个山头,朱楚华的儿子朱城梁告诉我们,那是老爸回乡后“相中”的第一块山头。

  回乡后的短短两年内,朱楚华一家快马加鞭“吃下”大罗山、陈莫山、青岭山三个山头。什么样子的山头才能入老朱的“法眼”,他自有一套标准:海拔要在400米以上,有天然高山灌溉水源,周边没有污染源,要求纯绿色、纯天然。

  挑中的山头,要修通上山的小路,土地得重新翻过,基地要全部铺上滴管,装上太阳能杀虫灯,开塘引入山泉水。朱楚华的目标,是把城里现代化的种植理念,和乡里纯天然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这才算“完美”。

  许多村民,起初并不理解朱楚华。在基地当帮工的村民朱小仙,一度觉得老朱的种菜方式有点怪。比如,他放着平地的田不要,非得跑到高山上,“自己找罪受”,又比如种菜必须遵守很多“新规矩”,不准喷农药,何时修枝条、枝条如何修都有严格规定。

  渐渐地,朱小仙看出了门道:按规定时间修枝,老朱家的茄子比普通农家的多长一茬,4月份种下去收获一拨,到8月再收一茬。苦瓜藤1.2米以下侧枝全部剪掉,结出的苦瓜又多又大。跑到高山种蔬菜确实辛苦,价格却比应季蔬菜卖得好。“原来这样种菜才赚钱。”朱小仙恍然大悟。

  两年多下来,朱家的高山蔬菜基地,从最初的黄瓜、辣椒,到黄秋葵、苦瓜、西兰花、松花菜,品种越来越多,收入也跟着上去。去年,朱楚华第一季种植的黄秋葵,供应市场的时鲜蔬菜不算,留下的100斤黄秋葵种子就卖了10万元。

  看到老朱的成功,洞桥镇不少人纷纷向老朱取经,加入种植高山蔬菜的行列。

  沈成,里仁村的“70后”。和洞桥镇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他一直在镇上的自行车配件厂上班。得知朋友朱城梁回来开山种菜,他辞职回了乡,从20亩高山土地开始,今年扩种到100亩,收入是打工的两倍。“老朱父子让我知道,回家种地照样赚钱。”沈成喜滋滋地说。

  何利平,洞桥镇香榧承包大户。在朱楚华的启发下,2011年老何在400亩香榧苗地里,套种一季高山蔬菜,第一年采收300多吨,增收30万元。

  短短两年间,高山蔬菜在洞桥镇实现“零突破”,种植面积近1000亩。越来越多出走的人们渐渐回乡,原本空置的房屋点亮了,原本荒废的土地垦绿了。小小乡镇,因为朱楚华的回乡,充满了生机。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拾起的,是枕着泥土的踏实 2013-05-28 3009450 2 2013年05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