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特色专业传承非遗文化
年轻人接过老工艺
通讯员 程江平 记者 王婷
本报杭州5月26日讯
通讯员 程江平 记者 王婷
金银箔打成薄片后碾成粉,调入漆料,涂在木件上,嵌上蚌壳片、沥粉等,一件泥金彩漆作品栩栩如生摆放在眼前。这是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河姆渡时期的传统工艺,一度濒临失传,现在却在宁海县第一职业中学学生的手中焕发出青春。
今天,在杭州和平会展中心举行的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小发明成果和特色专业建设成果展会上,这样的惊喜还有很多,来自全省11个地市70多所中职学校的近千件展出作品中,有近半作品都是曾经岌岌可危的传统特色工艺。木雕、刺绣、西瓜灯、剪纸、面塑、虎头鞋……在中职学生灵巧的手里变幻出不同形态,讲述着传承的故事。
“传统特色工艺是浙江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以前仅依靠口耳相传,缺乏传承资料,使工艺几近失传。在我省的中职学校开设相关特色专业,通过资料、教材等形式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记录下来,使传统工艺得以文本化,为非遗的传承创造了条件,又能让中职学生成为助推当地特色经济的主力军。”省教科院院长方展画介绍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开设特色专业的中职学校已有33家。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部分中职学校已开始尝试开设特色专业,嵊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开设了工艺木雕专业,杭州市西湖职业高级中学开设了茶文化特色旅游专业,临安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农民画专业,但当时规模比较小,未成气候。
近年来,随着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各地中等职业学校把握契机,积极开设与地方传统特色有关的专业,既有龙泉青瓷、青田石雕、泥金彩漆、三门石窗等工艺美术类专业,也有安吉的特色家具设计与制造、浦江的水晶工艺与设计等与地方特色制造业有关的专业。
为了让中职专业课程与非遗传统项目传承无缝对接,我省专门推出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组建传统特色专业课程改革团队,通过广泛调研和反复认证,确立了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截至目前,青田石雕、龙泉青瓷、宁海泥金彩漆和象山根雕四个专业已先后完成了教学指导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制定,部分教材进入课堂。
在探索中,我省一些中职学校开始尝试利用现代技术革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譬如,青瓷专业与企业合作,利用纳米技术,使青瓷其表面具有抗菌自洁的功能,改善胎体的组成与结构;三门石窗专业结合当地海洋文化和传统加工技艺,采用现代技术,研制三门微型石窗,成为居室装饰的佳品。
去年,我省还率先成立了全国首个省级传统特色专业教研大组,通过教学方案制定、专业教材编写、专业教师培养、教学方法方式改革、师生技能竞赛等多种方式促进专业发展。目前,已有14所中职学校成为这个组织的理事学校。
传统工艺的继承,也在科研教学力量的助力下找到了出路。一些学校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通过走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形式,梳理资料,帮助老艺人或工艺大师记录、整理传统制作工艺,积累口述资料,使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和非遗文化得以延续保存。
据悉,为更深入了解我省中职教育,第二届全国知名媒体聚焦浙江中职教育活动同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