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一抓十年惠“三农”

科技之花绽放希望田野

  本报记者 肖国强 通讯员 冯婵璟 杜琼

  他们原本是城里的专家,却在10年前一头扎进了偏僻的农村,只为用科技帮助山区农民圆一个致富梦。

  10年前,当记者在武义县柳城镇见到金梅松时,这位省农科院的研究员刚刚作为全省首批100名科技特派员之一下派到镇上。那时的他,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在这里一呆就是10年。

  光阴的故事,全部写在了金梅松皱纹愈深的额头上。在他的帮助下,柳城镇10年时间变成了全省三大板栗集散地之一,柳城镇的板栗产业成为一个年产值近8000万元、惠及1000多户农户的致富产业。

  在全省,像金梅松这样的科技特派员还有很多。2003年3月,作为省委、省政府实施的用科技助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我省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并于2005年全面推开。10年来,省财政累计投入科技特派员专项资金1.41亿元,省市县三级共派遣科技特派员10443人次,他们进村入户,牵头实施科技项目9515项,创建科技示范基地120多万亩,建立科技示范户34073户,培育发展农业企业432家,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204.1万人。

  农民的致富梦想,由此迅速发芽成长。在淳安县枫树岭镇,省中药研究所的俞旭平2003年入驻担任科技特派员之后,培训农户,建中药材种苗、试验示范基地,制定中药材地方标准,突破中药材连作障碍技术,创办中药材加工厂……在他的帮扶下,枫树岭镇中药材总收入10年增长了近6倍,成了全省闻名的“中药大镇”。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收入10083元,其中中药材收入占了29.3%,中药材产业成了全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在文成县,省农科院派来卢立志、陈学智等养兔专家担任科技特派员后,全县年肉兔饲养量超过200万只,兔业产值近2亿元,兔农年增收超过5000万元。富裕起来的农民高兴地编了顺口溜:“家养3只兔不愁油盐醋,家养百只兔走上致富路。”

  俯下身子,躬耕田野,科技特派员把致富的种子种在了乡野沃土上,更把一颗颗赤诚之心“种”进了农民的心里。派驻磐安县双溪乡10年的省茶科所科技特派员权启爱研究员,是一位头发花白、70多岁的老专家。在他的技术指导下,双溪乡人均茶叶收入1500元,提高了近10倍。感动于他的坚守,当地群众两度把他评为“感动磐安十大人物”。

  而时至今日,走进泰顺黄桥,人们依然能看到一片不平常的竹林——“邵博林”。那是我省首批科技特派员、原浙江林学院邵志鹏博士2003年4月下派到这里因公殉职后,乡亲们为纪念他而特意植下的纪念林。那一天,是2003年的最后一天,乡卫生院的郑昌胞听到噩耗后,全家人哭了一夜,他哽咽着说:我们就像失去了最亲的亲人。

  岁月不居,春生夏长,今天的“邵博林”,片片新叶已经变成了浓浓的绿意,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一如科技特派员这一创新之举,在我省走过10年之后,正孕育着更多的希望。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科技之花绽放希望田野 2013-05-23 3036997 2 2013年05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