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文体

本报与浙大联合发起的主题图文活动反馈热烈

有梦想,才有方向

  本报杭州5月22日讯

  记者 陈宁

  通讯员 周炜 孙江丽 孟昌

  当青春相遇梦想,总会有一个个故事发生,或感人、或热血、或励志……

  本报联合浙江大学发起的“恰逢青春,相遇梦想”主题图文分享活动(见本报5月21日13版),在短短一天时间内就收到了全省高校师生、校友的热烈反馈,活动公共邮箱、微博、微信平台一度“爆棚”,一段段文字和一张张照片,镌刻着不同年代、不同环境下的青春梦。

  这些故事中的主角,有即将挥别校园的学子,有教书育人的高校老师,也有依然奋斗在梦想之路上的大学校友。在梳理这些梦想时,我们发现,每一个梦想都个性张扬,但每一个梦想又都出奇地相似——以青春为名,它驱动着一个青年的成长,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今天,我们选取了其中几个“相遇梦想”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下个月,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徐炎章,将把最后一名研究生送出校门,为26年的大学教师生涯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他给记者打来电话谈梦想,那是一个个富于时代特征的小故事。“1961年小学毕业,我当时的梦想是当一名炼钢工人;初中毕业时,国家开始重视科技,我立志当一名科学家,想在20年后把中国自己的卫星送到太空,中国人能登月。”

  1967年徐炎章高中毕业,大学梦破碎,他开始到师范学校教书,开启了他的教师梦。通过我们,他寄语年轻一代:“我想用‘仰望星空’四个字概括梦想,年轻人要把眼光放远,虽然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年代,但切记不要因此迷失自己。”

  沈嫣是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工办主任,作为一名年轻的辅导员,她教书育人的梦想也在儿时播种。“为了实现人民教师的梦想,我做好了大学和研究生时期的规划,向教师的职业一点点靠近。”如今,看着一届届学生毕业,她又有了另外一个新梦想:育才梦。“梦想像人生航道上的指路明灯。”她说,要敢于有梦,勤于圆梦。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经济试验班大四学生周奕丽看到征集令后,给我们打来电话:“半个月前我刚刚收到纽约大学的录取通知,实现了四年前的梦想。”

  “英语是我的弱项,但是为了能实现留学的梦,我几乎天天都在努力学习。”周奕丽说,大学四年很多人过得迷茫而不知所措,但正因为有了梦想,她才有了方向,“从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一个机会开始,梦想能让你坚持奋斗并不会厌倦。”

  同样刚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还有浙江工业大学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大四学生庄臣,“从小就想去北京上学,高考没有实现这个梦想,就留到大学继续努力。”现在,她已被录取为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希望在北京,能够成为更加优秀的我。”

  “青春年少要有梦想,梦想要高于自己的实力,并且脚踏实地去努力。当你气馁时,它会给你驱动力。”庄臣给梦想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大学时代的梦想能有多大魔力?一些跨出校门的人给了我们答案。

  陶佳苹发来邮件前,刚刚做完一次采访。“做一名记者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中文系的她,每每想起广知楼长廊上那一幅幅新闻照片,依然热血沸腾。“这些从民生、人文视角拍摄的写实照片,让我感受到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是那么有意义。”如今,已经是人民网浙江频道记者的陶佳苹,仍然在梦想的道路上踏实前行,“年轻时的梦想很纯粹,它驱使我毫不考虑利害地去追求。”

  浙江海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威也在百忙之中联系到记者:“我的梦想很简单,从小就想当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笑道,虽然现在自己从事的行业并非儿时所想,“但是梦想的力量很奇妙,它让我有一种不怕困难、解决问题的动力。”目前,孙威的公司在全国移动液压行业已经成为领跑者。最后,他说:“用梦想培养兴趣,而兴趣驱动我探索每天的生活。”


浙江日报 人文·文体 00014 有梦想,才有方向 2013-05-23 浙江日报2013-05-2300007 2 2013年05月23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