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看淡世事沧桑
内心安然无恙

  刘笑笑

  辞世30余年,丰子恺的艺术魅力仍在持续升温。在丰子恺先生诞辰115周年之际,浙江省博物馆展出了丰子恺《护生画集》真迹,惊艳全城。

  “《护生画集》的广受欢迎并不是偶然的,它的创作与表现形式是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陈星认为,要理解《护生画集》的魅力所在,一定要先了解它的创作历程和背景。

  1927年,丰子恺开始创作《护生画集》。当时只打算画一集,由丰子恺的师父弘一法师题字。1929年,丰子恺将画好的50幅画和法师题字交由开明书店出版,为弘一法师庆祝50岁大寿。法师60大寿时,丰子恺又新作了60幅护生画作为贺礼。以此类推,弘一法师希望丰子恺能一直画到他100岁寿辰。

  “丰子恺的创作初衷是一种劝善,他劝人戒杀,告诫人们常怀慈悲之心,并通过漫画来阐述这些理念。”陈星认为,《护生画集》的创作历程和背景让世人对它充满了兴趣,绘画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让它能为更多人所喜爱、接受。但这构不成《护生画集》长盛不衰的全部原因。“最重要的是,丰子恺仁德、大爱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巨大的启示意义。”

  “父亲在画集里讲的故事大多是仁爱、悲悯、和平的主题。”丰子恺女儿丰一吟曾说过,父亲想告诉人们,无论外在的世界如何纷扰暗淡,人的内心都可以保留一抹亮色。仁爱与悲悯,善良与纯真,是守护世道人心的根本底线。画集取名“护生”,实际上是在“护心”,要“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

  完整的《护生画集》初版于1993年,其后各个版本的印数多得难以统计。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最新版本回归了丰子恺在世时该书的原貌,除主要创制者是丰子恺先生和弘一法师外,题字之人均为画集创作初期的名人,不使用现代人重新题字的版本。这一版本还特别收入国学大家马一浮的书法题辞,以及丰一吟最新撰写的关于《护生画集》的介绍,极具史料价值。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护生画集》的意义已经得到了更多的彰显。“现在,人与人之间、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都在加剧,道德伦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失。”陈星说,《护生画集》与佛教精神联系密切,但它已经完全超越了佛教的界限了。它就像一股清泉,理解和认识它,能够让人更加地平心静气,做到与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自序】

  这集子里的画,有人说是“自相矛盾”的。劝人勿杀食动物,劝人吃素菜。同时又劝人勿压死青草,勿剪冬青,勿折花枝,勿弯曲小松。这岂非“自相矛盾”,对植物也要护生;那么,菜也不可割,豆也不可采,未麦都不可吃,人只得吃泥土沙石了!泥土砂石中也许有小动植物,人只得饿死了,——曾经有人这样质问我。我的解答如下:

  护生者,护心也。(初集马一浮先生序文中语,去除残忍心,长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来待人处世。)——这是护生的主要目的。故曰“护生者,护心也。”详言之:护生是护自己的心、并不是护动植物。再详言之,残杀动植物这种举动,足以养成人的残忍心,而把这残忍心移用于同类的人。故护生实在是为人生,不是为动植物,普劝世间读此书者,切勿拘泥字面。因为非不得已、非必要而无端伤害植物(例如散步园中,看见花草随手摘取以为好玩之类),亦足以养成人的残忍心。此心扩充起来,亦可以移用于动物,乃至同类的人。割稻,采豆,拔萝卜,掘菜,原来也是残忍的行为。天地创造这些生物的本意,决不是为了给人割食。人为了要生活而割食它们,是不得已的,是必要的,不是无端的。这就似乎不觉得残忍。只要不觉得残忍,不伤慈悲,我们护生的主要目的便已达到了,故我在这画集中劝人素食,同时又劝人勿伤害植物,并不冲突,并不矛盾。

  丰子恺

  1949年6月于上海(本文有删节)

【内容简介】

  《护生画集》全套共六册。由丰子恺先生作画;第一、二集的文字为弘一法师题写,第三集为叶恭绰撰写,朱幼兰题写了第四和第六集,虞愚书写第五集。前后相继,创作过程长达四十六年。在佛教界、文艺界和广大普通读者中广泛流传,影响深远。它是佛教界、文艺界诸位先贤、大师们绝世合作的结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品。

【读书人语】

  阿同: 其实认识并且去找丰子恺先生的散文和漫画来翻阅,并不是故意为之,只是在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篇丰先生写的《阿咪》,瞬间就被打动了,猫咪在丰先生的笔下,款款而来,活泼有趣,大抵世人皆有怜物之心。对于这位老先生,我之所以欣赏喜欢他,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颗童心,单纯美好,安之泰然,处之坦然。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9 看淡世事沧桑
内心安然无恙
2013-05-17 3024915 2 2013年05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