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助器官捐献者圆梦的朱强荣——

“美丽事业”有后人

  通讯员 杨泱 朱军

  本报杭州5月9日讯 “人总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我想把遗体捐了,尽点微薄之力。朱师傅,你可要帮这个忙啊!”日前,在杭州小营街道“最美工作室”,77岁的罗时土老人这句朴实的话,让在场的人眼角都湿润了。

  “老罗,我答应您,但是您也要答应我,一定要保重身体!” “最美工作室”负责人朱强荣认真地答复老人,随后小心地搀扶老人离开。

  朱强荣是浙江省“身后捐献角膜001号志愿者”,同时也是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队长,他每次接到捐献者的电话,心中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他告诉笔者,“人死为大,入土为安”是传统观念,冲破根深蒂固思想的束缚,需要极大的勇气。捐献者除了要说服自己,还要说服家属。

  让生命与爱得以延续,何乐而不为?这是捐献者的信仰。但是家属的不理解,甚至强烈反对,往往使心愿化为泡影。朱强荣建立“最美工作室”,目的就是让家属尊重捐献者的意愿,使捐献者完成心愿。

  那些感人的故事,朱强荣一直铭记着。从杭州灯泡厂退休的李有根老人,82岁时作出捐献遗体以及眼角膜的决定。2010年2月,老人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在老伴耳边叮嘱。今年4月22日凌晨,家住大学路社区的丛奶奶悄然过世,这位曾获杭州市十大老干部之星的慈善老人,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受老人的影响,老人4个子女中,有两人参与了这项爱心事业。这些感人故事,朱强荣都在日记里写下,以表达对捐献者真挚的祝福,并用相机将那些最美的瞬间定格。

  爱心事业并非一帆风顺,朱强荣告诉笔者:“反悔变卦的也有,在捐献者过世后,家属拒绝履行承诺。”为此,朱强荣希望每个捐献者生前都能写下一句话:“在我本人具有完全行为能力时,做出的神圣决定,望将来亲朋好友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近年来,捐献器官、遗体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随着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完善,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将日趋完善和正规。朱强荣告诉笔者,目前,在他的捐献者登记簿里,已有4000多名志愿者报名。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美丽事业”有后人 2013-05-10 2999494 2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