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人文世界·阅读会

在这里,读懂《邓小平时代》

  观点一:作者再次抢了一次潮头,以10年之功,写就这本长达70万字的著作。本书的注释和索引近百页,还使用了大量国外的档案。

  观点二:在史料的运用上少新意,有不足。很多学者的观点,只是有选择地局部采纳。但本书作为填补空白之作,仍有其现实意义——数十万册的销售即是最好的说明。

在这里,读懂《邓小平时代》

  文敏

  邓小平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走向,也改变了每一个当代中国人的命运。解读邓小平的政治生涯及其行为逻辑,就是解读当代中国,解读个人命运背后的历史变局。正如本书译者冯克利教授所说,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

  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倾10年心力完成的巨著《邓小平时代》,是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的全景式描述。作者以丰富的史料、国内外重要的研究成果、档案资料和为数众多的独家访谈为基础,对邓小平个人性格及执政风格进行了深层分析,并对中国改革开放史进行了完整而独到的阐释。全书人物、事件众多,既有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陈云等人相互关系的细致解读,又有对三中全会、权力过渡、中美建交、政改试水、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九二南巡等重大事件和决策的深入分析。全书持论严谨、脉络清晰、观点鲜明、叙述生动,力图使人物言行符合历史情境,对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亦时有独特看法,引人深思,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纪念碑式”的著作。

  读懂《邓小平时代》,读懂这段历史,就是读懂“仍然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的我们自己的现在和未来。

  作者傅高义(Ezra F. Vogel),哈佛大学亨利·福特二世社会学荣休教授,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1958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在1963~1964年成为哈佛的博士后,学习中文和历史;被认为是美国唯一的对中日两国事务都精通的学者。他1961年开始在哈佛学习中文和中古历史,在哈佛有着“中国先生”的称号。据媒体报道,傅高义为写此书曾经与邓小平的女儿多次畅谈,更是采访了江泽民、钱其琛、任仲夷等邓小平的老同事和下属,以及若干国家领导人的后人。除了翻阅相关资料,他还一一走访了邓小平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当然,正如英文版书名所昭示的那样,傅高义对邓小平的早年生涯着墨不多,更集中地讨论邓小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乃至其后推动改革开放的事业。

  花了一个星期的下班时间把这本书读完,明白了一个道理,好的历史著作,不是去有意识地改变人的价值观或倾向性,而是用客观冷静的文字,充满逻辑性的推理,让读者从历史中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发展线索,让其自己领悟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对历史事件做出自己的判断。

  这本书从不同的层次研究了变革与适应的问题,其核心是(邓小平)个人面对一场复杂且危机重重的革命所作出的回应。他的核心事业围绕着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实体的巨大变革——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变成今天的工业与制造业巨人。在书中,傅高义出色的工作让邓小平对中国的设想变得可信,让中国的迷局变得可解,让那些次要角色都栩栩如生。

  4月22日,清华大学举办了“清华·凯风书评”会,傅高义本人也出席了这次书评会。与会者对本书基本给予正面评价后,也指出了许多不足之处。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章百家指出该书的英文版书名为Den Xiaoping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相形之处,中文版的书名未能体现该书“传记+断代史”的特点,也不够准确,比较可惜。清华大学法学院许章润教授等人也指出,《邓小平时代》更多表现了一种英雄史观,因此表现改革开放史还谈不上完整。傅高义在书评会结束时做了一个“总答辩”。他说能够写这样一本书,“是自己运气太好”。一则时间上有一定距离,有许多档案、史实已经解密(如卡特图书馆关于中美建交谈判细节的档案);二则时间上也不太晚,很多接触过邓小平的人仍然健在,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的口述资料。他介绍说,《邓小平时代》英文版2011年在美国出版后,各界非常关注,从他听到的反映和看到的书评来看,多数人对这本书非常肯定。

  译者冯克利教授在翻译后记中也指出了该书让人遗憾之处:“傅高义在全书的最后一章,简单罗列出了邓小平留给中国政府的种种问题,这是全书写得最草率的部分。傅高义似乎没有认识到,邓小平取得的经济成就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将会继续发生何种影响,与他的成功相伴随的各种问题将会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也许比邓小平取得的成就更重要。”对于变革的时代缺少反思和追问,恰恰是此书最大的缺陷。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阅读会 00019 在这里,读懂《邓小平时代》 2013-05-10 3015331 2 2013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