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重回起点
特约撰稿 蔡琴
特约撰稿 蔡琴
五一小长假,选择在家吸尘、晾衣和读书。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热爱劳动或者学习,只是在汹涌的车流、高耸的水泥森林之间,哪里还有可以安放心灵的地方?恰好收到朋友寄来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加上原来就有的几本老书《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和《安藤忠雄连战连败》成为我节日的精神食粮。
这三本书有一个共通处,曾经被推荐为各学科的入门书籍,或者说是对想了解某个领域的初学者来说最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它们才常读常新。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位没有任何正式建筑规划学习、研究背景的美国(后移居加拿大)大妈写的,正因为如此,她主张建设小尺度街区和街道上的各种小店铺,这个,我们太有感受了,像从前做那样,在沿街鳞次节比的喧腾着的小铺子里穿梭往来、讨价还价,然后满载那些别致便宜的东西,在热气腾腾的小吃店,热乎乎地吃上一碗……她指出交通拥堵不是汽车多而引起的,而是城市规划将许多区域生硬地隔离开来,让人们不得不依赖汽车,你去各个城市的新区走一遭试试,没有车,走死你。在她的笔下,城市不再只是建筑、道路等钢筋、水泥制品的组合,她关心下水道是否堵了,自来水是否干净,公园里的路灯是否可以照见荫蔽的角落……嚼着这位美国大妈的唠唠叨叨,会发现我们的很多城市今天所面临的问题,正是40年前美国所经历的。
当年电灯才发明,塞尚就伤心,说点煤气灯的巴黎旧街的美就要完蛋了。我们没有这么文艺,可是大刀阔斧的城市建设使我们被规划者的魔法点中,被随意推来搡去,直至绝望。这位美国大妈,敏锐地看到城市规划背后的人文精神,如将这种精神贯彻到城市规划和建筑中,城市才有感情,人才活得有劲。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安藤忠雄连战连败》和《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属于同系图书。前者是园林规划方面的入门教科书,原以为设计师神叨叨地从头脑里生出的念头,哪里知道,美的视觉效果都是建立在科学和数据的基础上的,比如“要想使不舒服的空间围合感不出现,那么最理想的视距与物高之比值应在1至3之间”、“水平距离相距24米的建筑物构成的空间,可以称作亲密空间”,诸如此类。如此,很多不舒服的视觉效果,不是可以避免了吗?难道设计师忘记了入门教科书的内容?不得而知。后者是本建筑师的传记,安藤不是学建筑出身,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自学而成,带着他的设计所参加了很多的设计竞赛,的确是连战连败,可正是这连战连败让他一次又一次地获取不同地域的知识,了解到不同的思想,连战连败却愈挫愈勇,成为“清水泥之父”。城市的高速发展,让人沉浮在各种炫目的色彩中无法辨识,而清水泥之色,清亮透明,洗尽铅华,在月光的俯瞰之下,犹若牛背上悠闲的牧笛吹响着我们顶礼膜拜的声音。
掩卷遐思,该正视城市生态危机、生存危机了,各种迹象向我们发出了警报,在向我们的城市疯狂地掠夺索取的同时,城市的发展也陷入了空前的困境。遗憾的是,过度开发的行为不但没有得到遏制,反而越走越远。
(作者系研究员、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