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浦江县杨林村八旬老人踏歌寻“根”——

一曲村歌“致青春”

  编者按:这几天,浙江日报和江山市委宣传部联合举办村歌大赛的消息传遍四方,不少读者应邀在浙报官方微博上点评村歌,推荐身边的村歌,讲述村歌背后的故事。浦江的通讯员爆料说,最近他们的杨林村,就出了个与村歌有关的新闻:几位耄耋老人,协力找回了“丢失”几十年的村歌,并以此来体味岁月的绵延与变革。

  每一首村歌的背后,都有着或荡气回肠,或婉转动人的故事;恰如每一个村庄,都有着或影响深远,或不为人知的历史变迁与人文典故。让我们一同来感受村歌中透露出的文化气息和思想脉动。

浦江县杨林村八旬老人踏歌寻“根”——

一曲村歌“致青春”

  本报浦江5月8日电

  记者 陆遥 县委报道组 杨远航

  通讯员 边铮铮

  几个80多岁的老头儿凑在一起,找回了失传半个多世纪的村歌。这件事,让浦江黄宅镇杨林村的年轻人寻思,老底子的村歌,不知道是咋样的。

  “我们找回这首村歌,就是想让下一辈的孩子们记住村子的历史。虽然现在看来,唱词有些过时,但忆苦思甜,更能体会幸福的来之不易。”杨林村负责文史研究的于永安说:“心中有歌的人,才有根啊。”

  寻找遗失的村歌

  80岁的杨林村村民于树良,还记得8岁那年跟着父亲外出撑竹筏的日子——家家户户的孩子在竹筏上招手相望,一路遇上好几个同村人,总是爆发出一片热闹的歌唱声。

  杨林村位于浦阳江西岸,因一片茂盛的杨树林而得名。由于人多地少,迫使当年杨林村的大部分人只能以紧依浦阳江之优势,“靠水吃饭”干起撑筏业,替商人运输货物而维持生计。

  “古时,浦江县没有公路、铁路,货物流通主要靠‘竹筏’,把本地的土特产运到诸暨、杭州,又从杭州等地把生活用品运回浦江。”于永安补充说。撑竹筏,可得看老天脸色,夏季常有洪水泛滥,又常遇干旱、河道干涸。冬季严寒,竹筏工还得涉水受冻。为了生存历经艰辛,有时仍逃不了厄运。“有田的人才不愿意干这水上的活,太辛苦,又有风险。”

  小时候,于树良常常跟着父亲的竹筏来往诸暨,最远到过萧山义桥。竹筏一般用18根竹子拼成,最宽的要用21根毛竹。大的竹筏,载重量可以达到750公斤,颇具规模。最顺利,来回都得一周,遇上等货就说不准了,一个月回家一次也是家常便饭。久而久之,大家将撑竹筏的辛酸,编成了一首《撑筏歌》,还以四季的不同,写成4个别具特色的小乐章。

  “那时候,村里每个竹筏工都会唱这首歌,只要有一个人起了头,其他人都能跟上。这不就是我们的村歌吗?”于树良觉得,唱起村歌,村民都有种自豪感和归属感。他就想要找到当时同样在竹筏上待过的人,一起把这首歌回忆起来。

  他们的“致青春”

  夏季头顶炎炎赤日,冬天饱受三九严寒,在半饥饿的日子中挣扎,是竹筏工的真实写照。“长年累月、披星戴月。”88岁的村民于永锦,用这样两个成语形容过去杨林的竹筏工。

  于永锦在船上帮忙撑筏的时候还是少年,所以当于树良找上门来,他脱口而出就唱出一句:“赤日炎炎水滚烫,赤足常泡烫水上。十指霉烂通心肠,还需负重逆水撑。”

  “对对对,是夏季那段!”于树良跟唱了几句,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撑杆丈二长,养不了老婆养不了娘”。

  那一周,两个老人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聚在一起讨论,到处登门拜访,终于将整首歌都回忆了出来,请于永安整理成文字,交给黄宅镇文史研究会留存。“我们的歌是村民自己的大白话,好懂也好学。”于永锦说,大家感同身受,所以传唱很快。

  “好像是当时在竹筏上留下的习惯,一唱这首歌,就能给我长点力气。”于永锦对着歌词完整地唱了一遍,虽然曲调听来柔和,但是节奏明确,字字有力,有着为配合摇橹而设计的拍子。看着一把花白胡子的于永锦陶醉地哼唱起《撑筏歌》,记者觉得,或许这就是他的“致青春”。

  听到于永锦唱完最后一句“弃筏上岸奔小康”,我们才明白,解放以后,杨林村逐渐有了自己的土地,竹筏也逐渐消失了。如今的杨林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豆腐皮加工业为辅,过上了富裕的新生活。

  唱响明天幸福声

  行走在杨林村,白墙、黑瓦,满眼是新盖的楼房。往日那个穷苦落后的破村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清清爽爽的新农村、红红火火的服装厂,还有坠满葡萄的钢架大棚。

  35岁的村民于星伟种了3亩多的大棚葡萄,眼看着小小的果子已经挂满枝头。“今年是大丰年,葡萄长得很好,预计一亩能有一万多元的利润。”30年前,村里开始种葡萄,规模逐年扩大。如今,全村185户人家,近90%的农户从事葡萄种植,还被县政府授予“葡萄专业村”的称号。“老一辈靠辛勤劳动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基业,我们年轻一代就该肩负起责任与使命,创建美好幸福生活!”于星伟讲到未来,信心满满。

  或许是继承了撑竹筏时期互帮互助的传统,团结互助的因子,已经注入了杨林村人的血液,成为他们与生俱来的品德。谁家有了好技术,谁家有了新财路,一定会告诉村里人,一起致富,真正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互相扶持、共同富裕的氛围,随着那村歌的传唱,在村里慢慢升温。

  一切已是旧貌换新颜。只剩村后那条河还在静静地流淌,仿佛在诉说着当年。水岸边,一位打扮入时的农村妇女正在练歌。她是附近新宅村的文艺骨干张仙女,听说了杨林村找村歌的故事,很受感动,决定自己先学唱,再义务教给村里的年轻人。“到时候,再请你们来听听我们的幸福歌声!”张仙女笑着说道。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一曲村歌“致青春” 2013-05-09 3018151 2 2013年05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