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经济·新浙商

一个打造百年品牌的梦

三代人做一张纸

  记者 张丹丹 徐晓恩

  报道组 楼天茂

  深圳艺展中心的设计师沈大浪年初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一家五星级酒店见到一种特殊的墙纸。它将树叶的经络保存下来,作为墙纸最美的花纹。这种原生态墙纸产自中国,老沈找了很久,终于在东阳市湖溪镇的南塘村,找到了这家工厂。

  现在一片寂静的南塘村,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织布机,天天唧唧复唧唧地响着。他们不是织布,而是编织草编墙纸的墙纸网。而这种原生态的墙纸,因为返璞归真,在欧美市场很受欢迎。

  作坊一拥而上,又一哄而散。草编墙纸创始人张光才已经去世,但他的儿子张黎云和孙子张剑锋,还在坚持他的事业。在追求规模、追求多元化的企业大军中,这家人的不求大的经营理念,显得格外固执。他们的梦想,就是靠生态墙纸,做成百年品牌。

  三代人做一张纸

  张剑锋的办公室,本身就是一个生态墙纸的展示厅。除了沈大浪提起的树叶墙纸,葛藤也被切成了碎片,上了墙,很立体。对面的墙壁则是充分利用竹子纹路的墙纸,清新脱俗,很雅致。他介绍说,麦秆、稻草、竹片、木头纹理……任何大自然的生物,都可以成为墙纸,装点家园。

  草、麻、藤、竹、木等天然纤维材料,透气、吸潮、吸音,同时立体感也强。因为绿色环保、而且充满大自然气息,在欧美市场很流行。当然,这些都是南塘村人做了多年草编墙纸后才知道的。

  张剑锋的爷爷张光才,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南塘村的党支部书记。为了村集体多一些收入,他四处寻找赚钱的门路。亲戚从上海拿回来的巴掌大的草编墙纸,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作为当地的传统手艺,村里十多岁的女孩都会纺纱织布。草编墙纸,需要用织布的方法,把墙纸网编织出来,这也算是南塘村的强项了,因此,张光才找了村里的7位织布能手,选用三角草、梧桐树、棕榈叶、香根草等十几种原料,用土布机试着编织墙纸网。

  怎么把草像丝一样,用织布梭织?张光才改进了土布机,加了一根有缺口的竹杆,用来送草。怎么把纸胶上墙纸网?他试了牛皮胶、血胶、白胶,都不行,兜兜转转通过上海的亲戚找到聚乙烯醇,算是解决了胶水的问题。

  从一窍不通,到生产出客户认可、像模像样的墙纸,张光才在日记里记录了这个过程。寥寥几张纸,饱含了他9个月的心血和汗水。

  张光才是个爱钻研的人。张黎云办公室堆满的《墨竹教程》、《山水画写生教材》、《写意花鸟书法》等书,都是张光才生前爱看的。虽然只有小学文化水平,但自学国画、金石,都小有成就,连行家都点头赞许。

  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爱钻研、爱学习的性格,让他用9个月的时间,自行琢磨研究机械动力学原理,制作上胶、平压机,前后有十几台,试验了上百次,积累了500多个数据。终于成功地设计出一套墙纸生产流水作业机械设备的完整图纸。

  从零到一,需要钻研,而从一到一百,则需要创新。这样的使命落在张黎云身上。

  1988年,张黎云同父亲创办了自己的三一墙纸厂。他创造性地将中国的书法、青花瓷、东阳木雕等艺术元素融入墙纸中,国外客户都爱不释手。“墙纸虽然是装饰材料,但如果加上大自然的魅力、人类无穷的想象力,就是一件艺术品。”

  张黎云虽然已经50多岁,却是一个喜欢接触新鲜事物的人。平时只要有新鲜事物,他都愿意尝试。

  爷爷的钻研、父亲的创新,留给张剑锋的是突破。“担子很沉重。”张剑锋说。他和妻子李佳阳不仅做着墙纸的销售,还将窗帘等室内装修的其它行业也融入到工作室里。居家装饰,也许是张剑锋这一代人寻求突破的方向。

  把产品做成艺术品

  为了赚钱而做产品,东阳曾经冒出过百家生产这种生态墙纸的小企业。生态墙纸需要人工编织,人工成本日益增加,又逼着这些企业一个个关闭。现在,东阳只剩下三四家生态墙纸生产商。

  张黎云后来与香港人合作成立的志成工艺墙纸公司能活了下来,并且成为业内知名的生产商,离不开这一家人对产品的追求和执着。他们不认为自己做的是一张纸,而是一件艺术品。

  张光才的遗物中,有一份整理得非常整齐的工作日志。里面密密麻麻地画着编织机的设计草图、墙纸的图案花纹。他也是个颇有情趣的人。一幅《秋实》的国画,堆满竹筐的葡萄画得栩栩如生,上面更题了一首诗,赞叹大自然带来的丰收。

  虽然当过兵,张黎云也跟父亲一样,喜欢天马行空地想象。外贸订单,其实自我发挥的空间并不大,张黎云说,通常客户要什么图案、要什么材质,都是定好的。

  “但我不甘心,总会自己做些创新,然后向客户推销,通常都是很受欢迎。”张黎云虽然也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但他依然喜欢尝试将新事物加入产品中。

  在外面折腾了多年,张剑锋回到东阳继承父业。此前,墙纸对他来说只是一种赚钱的产品,但接触后,他爱上了这种原汁原味的艺术品。在他看来,墙纸就是墙壁的衣服,他就是墙壁的服装设计师,“把艺术的元素融入生活中,让家园更美。”

  张剑锋与爷爷有着一样的心思,只不过他更多借助专业设计团队的智慧。他们曾经与美国知名的设计师玛雅合作开发过一款太阳花墙纸,是充分运用树木的纹理做成的墙纸,不仅在市场上大受欢迎,更获得过奖项。“现在我们同时和六七个设计师工作室进行合作,开发一些更具艺术价值的产品。”

  不求大,但求强

  比起市场上最主流的无纺墙纸,生态墙纸的市场并不大,3000多万元的年销售额就算是上规模的了。

  最大的硬伤,就是手工编织环节的工人越来越难找。现在厂里还有一个编织车间,40多位女工。其余500多位手工编织工人,都分布在河南、安徽、缅甸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

  车间里,工人何江芳告诉我们,藤条、麦秆、玉米皮……不同材质,编织机的用法也不同。“这个活最主要是靠耐心,年轻人都不愿意做的。”果然,车间里全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妇女。

  张家坚持墙纸三十多年,家中的女人们也是功不可没。张光才的妻子张星光,是公司初期所有编织工人的师傅。丈夫的编织加工点设到哪里,她的足迹就跟到哪里。张光才在磐安开设工厂,她也跟着在磐安呆了三年。

  心灵手巧的儿媳妇吴祖仙则是她最好的接班人。因为会骑自行车,吴祖仙经常带着麻、葛藤等材料,寻找新的手工编织加工点。“每个新的加工点,要教3个月,要形成规模得两年。”天天在乡间小路跑,吴祖仙一年就骑坏了三辆自行车。

  浙江人力成本高了,他们就在河南、安徽、江西发展加工点。国内人力成本涨了,缅甸、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又遍布他们的足迹。

  如何让生态墙纸的价值承担起更高的人工成本?张剑锋说,只有靠品牌的力量。他曾在上海买过每平方米800元的进口生态墙纸,但经过仔细研究,居然发现就是出自自家的生产车间,而自己的墙纸只卖100元左右的价格。“就像路易威登,再贵也有人愿意买。这就是品牌的价值,也是我们这个家族企业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什么赚钱做什么,只是企业最初级的阶段。今年开始,张家人打算重新起用“三一”这个品牌。“这是我1988年成立三一墙纸厂的时候创立的牌子,但一直没有好好运用,现在,是做品牌的时候了。”

  张黎云一直认为,规模做到上亿元,也并不能代表成功。“做大和做强是两个概念,只要做到这个行业里不可替代的地位,就是成功。”

  “欧美很多小镇,几代人都做着一件事,有的做面包、有的做啤酒、有的做皮具,他们的规模不大,但国内甚至周边国际市场的认可度非常高,品牌价值的底蕴也非常深厚。”张黎云说,他们就想做这样的企业。

  “时尚不过就是二十年的一个轮回,白衬衫才是永远的经典。”李佳阳把自家产的生态墙纸比作是白衬衫,经典才能经久不衰。

  随着生活品质的提升,返璞归真的潮流在国内涌动,生态墙纸的国内市场开始迅速拓展。临走前,我们也真心祝福,张剑锋、李佳阳这对小夫妻能够承担起祖辈与父辈的梦想,能将生态墙纸做成百年品牌。


浙江日报 经济·新浙商 00011 三代人做一张纸 2013-05-08 2993773 2 2013年05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