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
舒国增
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从来不离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谈精神生活。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现在,全国上下都在畅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首先必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中华民族之所以数千年来历尽坎坷而生生不息,就在于我们有着刚健自强、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如果把中国精神比作朗如日月的精神高地,中华民族志士先贤所凝结的民族精魂,则是巍峨壮丽的精神圣殿。有朝一日只有步入这样的精神圣殿,我们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梦”。最近,四川芦山发生7级强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只要精神不倒,只要脊梁不垮,失去的家园就能够重建起来,损毁的财物就能够重新创造出来。
眼下,多彩的生活、多元的价值、多变的潮流,让许多人终日奔波忙碌;但我们总需要有一些时间,放慢脚步、仰望星空,沉淀和涵养一下自己的心灵。不论在什么时候,一个精神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近几年浙江大地相继出现的一系列“最美”现象,就是践行精神富有的生动写照。反之,一个受物质支配的人,一个个人“物欲”很强的人,一定是缺乏理想、趣味低级、精神空虚的人,也是生活极为可悲的人。比之从前,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精神生活方面却遇到了不少困惑,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有的人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理想信念与现实社会缺乏有机结合,面临信仰危机;有的人物质主义不断膨胀,甚至为了个人私欲不惜铤而走险,沦落为“金钱拜物教”的追求者;有的人精神焦虑严重,戾气盛行,看什么都觉得不顺眼,甚至出现过激行为;有的人自甘堕落,生活糜烂,陷于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之中难以自拔,种种丑行层出不穷。所有这些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追求精神上的富有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十分紧迫。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始终在强调精神状态问题。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的组织者、实践者、推动者,精神富有的内涵应该更丰富、要求也应该更高,必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理论修养、无私的奉献精神、淡泊的处事境界、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为指引,努力筑牢精神支柱,振奋精神状态,提升精神境界,丰富精神生活,争做精神富有的模范践行者。
◆筑牢精神支柱
精神富有的灵魂是筑牢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精神支柱,才能看到光明,才能充满希望,才能形成努力向前的精神动力。一旦失去了精神支柱,人就会变得心灵空虚、松懈倦怠、麻木不仁,陷入空洞和迷茫,最终一事无成。筑牢精神支柱,最根本的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切实做到坚定、清醒、有作为。这既是形势所迫、事业需要,更是信仰、信念、信心的具体体现。
筑牢精神支柱,就要加强理论武装,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开启智慧,学习成就事业。理论学习的基本任务,是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并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理论学习的重点,深入学习领会,真正学懂弄通,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筑牢精神支柱,就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前几年我在工作中经常接触一些鲜为人知的党史资料,总是被许多革命志士不屈不挠、英勇牺牲的精神所感动。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江先后有11位省委书记或代理书记,其中9位书记壮烈牺牲。特别是在1927年6月至1929年4月不到两年时间里,浙江先后产生了10位省委书记或代理书记,其中有8位壮烈牺牲。有1位省委书记任职仅1天即被捕入狱,几个月后在杭州英勇就义。据民政部统计,革命战争年代以来,约有2000万烈士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生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革命先辈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必然迷失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到头来只是“空想”。坚定理想信念,必须把树立远大理想与立足当今现实结合起来,用理想鼓舞自己,用信念鞭策自己,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理想实践中感受精神富有,以精神富有激励理想实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筑牢精神支柱,就要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必须认真学哲学、用哲学,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自己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认识论方法论的本源,防止和克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不良倾向。哲学离我们最远,也离我们最近。哲学不解决任何问题,是最没用的;哲学又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是最有用的。比如,一事当前,我们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说、怎么做,就有一个用什么样的世界观来指导的问题。我觉得,一事当前有“三想”:一是想一想该不该做,实际上就是自己的担当和责任;二是想一想怎么来做,实际上就是掂量一下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想一想做了以后会有怎么样的后果,实际上就是通过这件事来联系自己与家人、与组织、与社会的关系,会对家庭、组织和社会有什么贡献。这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经常碰到,能够感觉,但自觉性是有差别的。如果说我们的实际工作是盖楼房的话,学哲学就是在打地基。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始终牢记权力是属于人民的,始终牢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始终牢记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正确行使自己手中的权力,用权力尽心竭力为人民办实事,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幸福。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认真想一想“人活着为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三个问题,把干事创业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满怀激情投入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潜能,始终保持对工作对事业的那么一股劲头,那么一股热情,真正把精力和才干集中和用在所干的每一件工作上,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将个人的价值实现融入现代化浙江建设的伟大洪流,在社会需要的交叉点上找到个体存在的意义。
筑牢精神支柱,就要增强党的意识,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是全党必须共同遵循的总规矩。必须把学习党章作为必修课,同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同我们所从事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掌握党章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各项新内容新要求的科学内涵,切实增强党员意识、组织观念和法纪约束,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严格执行党章关于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各项规定,正确行使党员的八项权利,切实履行党员的八项义务,十分明确党的干部的六个基本条件,守规矩,树新风,作表率。要严格执行党章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正确集中,自觉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要严格执行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各项规定,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
◆振奋精神状态
精神富有的精髓是振奋精神状态。党的十八大开宗明义,强调要始终保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所要解决的,是思想革命和观念更新问题,是把握路径和增强动力问题,是谋求共识和加强团结问题,是明确任务和突破难点问题。省委主要领导再三强调,要保持真抓实干、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古人说,“心弱则志衰,志衰则不达”。一个人精神状态良好,就会有一种追求,有一股力量,有一颗恒心,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庸庸碌碌,得过且过,甚至一事无成。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振奋精神,保持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良好状态。
要树正气,不要导向偏差。精神状态既要激,也要励;既要个体振作,也要营造氛围。在一些单位里,有的人只有“唱功”,没有“做功”,习惯于当“背手干部”、做“甩手掌柜”;有的人只谋人,不谋事,八面玲珑,忙于应酬;有的人只“吹哨”,不“上场”,只当“裁判员”,不当“运动员”。树正气,就要是形成一种“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正确导向,切实净化政治生态,不能只讲关系不讲能力,不能只琢磨人不琢磨事,不能让干着的不如看着的,不能让敢担当有作为的不如讨巧卖乖当“老好人”的。总之,不能让“劣币驱逐良币”。
要有朝气,不要暮气沉沉。党员干部有朝气,就是要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从本地本部门实际出发,主动思考破难之策,创造条件开展工作,积极为民办好实事,努力形成竞相争上、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就是要变“不紧不慢”为“只争朝夕”,进一步加快节奏,高强度地推进各项工作,高效率地完成目标任务;就是要变“满足于过得去”为“追求过得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像对待自己的事情一样对待工作,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努力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一流业绩。
要扬锐气,不要故步自封。工作缺少锐气,就出不了活思想,难以有新思路。特别是针对当前干部队伍的实际,更要牢记“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道理,力求以勤补拙,扬长补短。必须坚决破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狭隘观念,不断增强“敢为人先、开拓创新”的意识,勇于自我超越但不惯于折腾,善于总结提高但不囿于经验,严于遵守规则但不循于常规,把“每一次”都当作“第一次”来对待,把“每一天”都当作“今天”来对待,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要养静气,不要心浮气躁。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当下的我们生逢其时。这是一个迈向光荣与梦想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问题和挑战的时代。问题就是时代的声音,挑战也是前进的动力。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提出治学三种境界,实际工作中也要有这三种境界:首先,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其次,要静下心来,刻苦工作,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再次,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收获成果。
要显大气,不要目光短浅。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大气尤为不可或缺。要开阔视野,培养世界眼光,增强全局意识,正确把握本地本部门在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从更高的高度、更广的层面研究和推进工作。要开阔思路,既深入研究全局性、战略性、规律性问题,又努力破解那些新的带有趋势性、普遍性的矛盾,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开阔胸襟,具有豁达的雅量和坦荡的气度,摆正位置,调节心态,正确对待名利得失,甘为“无名小卒”,甘当“幕后英雄”。
◆提升精神境界
精神富有的核心是提升精神境界。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一个人,道德修养加强了,精神境界高了,就会提升人生品位,感悟人生价值。“水清沙自洁,官贤弊自绝”。现在,老百姓对我们党和党的领导干部意见比较多,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些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从政道德水准不高。所以,与其责怪别人冷漠,不如首先燃旺自己这盆炭火。我们要深刻体会“德”的要求,切实履行“德”的规范,不断沉淀“德”的力量,以德修身、以行践德,努力培养良好的政治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真正做到正心、善行、有形。什么叫作“正心、善行、有形”的境界?就是当你忘记你的过去、看重你的现在、乐观你的未来时,你就站在了生活的最高处;当你明白成功不会显赫你、失败不会击垮你、平淡不会淹没你时,你就站在了生命的最高处;当你修炼到足以包容所有生活之不快,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苛求于一己私利时,你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当你以宽恕之心向后看、以希望之心向前看、以同情之心向下看、以感激之心向上看时,你就站在了灵魂的最高处。
为政以德,必须对自己负责,要有克己之心。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古人尚且如此。作为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更应严格要求自己,务必克己奉公。要切实加强党性修养,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始终坚持工作上的高标准和生活上的低要求,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别想非分之想,别贪非己之财,别做非法之事,长存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之心,该得到的不一定都要,不该得到的决不伸手去捞,切实做到清正廉洁、干净干事。要有一种“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经常想着“头顶三尺有神灵”,有一双眼睛始终在盯着自己,“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和人民在监督,众目睽睽难逃脱”。
为政以德,必须对别人负责,要有容人之量。李瑞环同志说过:“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别人理解、谅解,人人都应当理解、谅解别人;希望别人理解、谅解,自己必须首先学会理解、谅解别人;不懂得理解、谅解别人,也常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谅解。”那年我去台湾中台禅寺,拜读过唯觉大和尚的四句箴言: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事以真,对人以诚。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工作在集体里,必须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和人际互动,切实做到低调做人、平等待人、诚实为人,多一份友善、少一些责备,多一份宽容、少一些计较,多一份协作、少一些扯皮,主动抱以信任,积极施以友爱,敞开心扉,倾心支持,尽力帮助他人解决实际困难。要以宽广的胸怀对待每一位同志、每一件事情,做到对上级的批评记得住,对同事的意见听得进,对下属的建议容得下,对一时的误会想得开。只有与人为善的人,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赢得别人的尊重。
为政以德,必须对组织负责,要有敬业之诚。个人犹如森林一木,离开森林,独木一棵;个人恰似大海一滴,离开大海,只能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组织之中,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党员干部,最根本的就是服从组织、尽职尽责。要学会感恩,真心诚意地感激组织培养,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组织的信任。要懂得珍惜,十分珍惜工作机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力完成工作任务,多出高质量的工作成果。要敢于担当,认真负责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各项工作,遇到矛盾不回避、碰到困难不退缩、面对责任敢承担。要当“狮子型”干部,不能当“老好人”。
为政以德,必须对家庭负责,要有齐家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儒家所称的“八条目”道德伦理本位,是中国知识分子一贯尊崇的人生信条,也是许多有识之士不懈追求的人生理想。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幸福的归宿和永远的依靠,也是我们干好工作、成就事业的重要支撑和坚强后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导向中所强调的“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家庭美德。私德不修、家德不举,公德和官德就是妄谈。要弘扬家庭美德,严守家庭伦理,倍加珍惜自己的家庭,用心经营自己的家庭,严于治理自己的家庭,积极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为政以德,必须对社会负责,要有向善之举。常存善念、多行善举是做人的本分。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尽力帮助他人排忧解难是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近年来,我省“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最美交警”吴连表、“最美战士”吴奇龙、“最美爷爷”占祖亿、“最美姑娘”叶霄雯、“最美爸爸”黄小荣等“最美”系列成歌如潮,一次又一次深深地感动着我们。这些最美人物以助人为乐的爱心接力,刻画了这个时代的“最美”群像,续写了雷锋精神的生动实践。正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厚德载物已成钢。我们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把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与学习“最美”系列人物结合起来,切实做到助人为乐、干有所乐、知足常乐。
◆丰富精神生活
精神富有的基础是丰富精神生活。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多数是较高强度的脑力工作者。丰富精神生活,需要从充实思想、调节心态、培养情趣等方面入手,在强化学习、深入思考、促进交流、注重锻炼上下功夫,切实做到心态平和、情趣健康。
丰富精神生活,要扬长避短多学习。我们党是十分重视并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90多年来,“学习”二字始终鲜明地镌刻在党旗之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习近平同志在任中央党校校长的5年间,曾经28次强调学习问题。现在,党员干部的学历总体比较高,但学习永远只有逗号、设有问号、没有句号,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特别是在这个人人都感到本领恐慌的时代,原来的知识储备是经不起“透支”的,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既“温故知新”,又“学新知新”,才不会被这个时代抛弃。要始终把刻苦学习作为生活的志趣、工作的需要、成长的过程、一生的追求,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心志,以孜孜不倦、学而不厌的精神,积极推进在职学习、终身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缺什么、补什么,既突出专业、又博学广蓄,既向书本学习、又向实践学习,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既把书读厚、又把书读薄,既更好发挥自己的长处、又有效克服自己的短板,既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又使自己谦逊起来、成熟起来,在刻苦学习中品味幸福人生,用智慧之光照亮前进道路。
丰富精神生活,要忙中取闲多思考。学习、思考、实践、感悟是一个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永无止境。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领导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重任,应当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在工作之余脑子里经常装几个问题,反复不间断地加以思考,做工作的有心人,努力做到比普通党员干部先想一步、多想一点、想深一些。先想一步,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量汇聚的有利条件,先行思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力求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与广大人民群众在意向上趋同、在需求上贴近。多想一点,就是要既善于思考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又善于思考带有苗头性的问题,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想深一些,就是要深入开展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不仅思考表面的显性问题,而且思考深层的隐性问题,不仅懂得解剖麻雀,而且善于举一反三,不断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能力。只有把一些重大问题搞清楚了、想明白了,我们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点子上,才能大有作为。
丰富精神生活,要求同存异多交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凝结了我国古代人际交往的智慧,今天仍然极具现实价值。在重大是非问题上,我们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政治原则和党性要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有一些观点上的碰撞哪怕是言语上的争论,只要是出于公心的,不仅不能打压,而且要包容甚至鼓励。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当有思辨的作风、争论的勇气,把每个人的思想活力激发出来,把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把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集中起来,通过坦诚地交换意见、沟通思想来凝聚智慧、求得共识。世界上的颜色有很多种,只要搭配和谐就漂亮;每个人的口味各有不同,只要肠胃和谐就健康。求同存异、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内在和谐统一。
丰富精神生活,要愉悦身心多运动。健康的体魄是精神富有的根本。从事脑力劳动的,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如不加强身体锻炼,久而久之对身心健康甚为不利。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尽量每天开展体育运动,以排解疲劳、强身健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多组织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体育活动,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