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最大出版工程第200部作品付梓
浙江文丛留住千年文脉
记者 童桦 通讯员 张雪燕
本报杭州4月26日讯
记者 童桦 通讯员 张雪燕
浙江古籍出版社的《杲堂诗文集》近日出版,这是我省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浙江文丛”的第200部作品。
浙江,这方依山傍水的丰饶之地上,历代名人大家层出不穷,王充、陆游、王阳明、黄宗羲、李渔……这些闪耀着思想和艺术光辉的名字,留下了《论衡》、《剑南诗稿》、《传习录》、《明夷待访录》等厚重的文化典籍,不可计数,璀璨至今。但这些巨著没有得到系统的编撰整理,于是,浙江出版人有了一项任务,那就是对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重新挖掘和整理。
从2009年开始到今天,这套名为“浙江文丛”的文化典籍丛书已经迎来第200个成员。因为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浙江文丛”的故事注定精彩。
“浙江文丛”卷帙浩繁,均为大家全集。为了保证以高质量完成如此巨大的出版工程,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编辑在这几年里苦下功夫,查资料,保证编校质量,力争不留遗憾,有的书稿几易其稿,有的达到四校五校,才最终有了现阶段的成果。
“我们在原有史料的基础上,在编辑过程中又增补了许多内容。”浙江古籍出版社副总编钱之江捧出厚厚一摞“浙江文丛”说,“《王阳明全集》新增了近50万字,相当于多了两册;《赵孟頫集》增补了近10万字;《洪昇集》新添了7首诗歌;《范钦集》也多了19篇文章共计3万余字。”此外,《林景熙集补注》、《罗隐集校注》、《茅坤集》、《陈洪绶集》等20多种书目也有不同程度的加注和加内容。
浙江文丛编辑中心主任况正兵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陈洪绶集》的编辑过程。
《陈洪绶集》是以光绪重刻《宝纶堂集》为底本的,但就在快要完稿时,编辑们意外发现一位海外学者在著述中提到了陈洪绶作品现存有哈佛刻本,“所以我们叫停《陈洪绶集》的出版,立刻与哈佛大学接洽。”况正兵说,在仔细核对两个版本后发现,哈佛本比光绪本要多出许多内容。最后,《陈洪绶集》增加了200多首诗歌、版画杰作《水浒叶子》和《博古叶子》等内容,为读者了解晚明的民俗风尚、版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素材。
有增补,自然也有去伪存真。浙江家谱中历来有不少托名王阳明、刘基的序,“和较为真实的诗文相比,这些序里有许多都是伪造的,落款和名家的年代、官职都对不上,我们只好放到附录中,供读者自己参考。”况正兵说,此外,“明代刻书技术更加先进,许多书商为了盈利假托大家之名出版作品,增加了典籍整理的难度。”古籍整理不能随意删减,有争议的地方都会标注出来。
“浙江文丛”以其总规模800册以上的10年规划和优质的编撰质量,赢得了专家的肯定。“此前,我对于浙江古籍出版社能否独立承担规模如此巨大的文献整理工程并不乐观。”中国文字学会副会长、著名学者张涌泉教授曾表示过担忧,“但当看到清香的样书,素雅的装帧,清朗的版式,强大的整理阵容,我一直以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张涌泉说,评价一套文献整理的书籍,最重要的是它的学术价值,“在这一点上,‘浙江文丛’是值得称道的。”
如今,“浙江文丛”朝着第300册的目标进发。“品读这些浙江历史上的经典著作,感受浙江精神的源泉所在,何尝不是一份享受!”张涌泉说,他充满了期待。
我们,同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