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天下·看时事

感动灾区的浙江人

  本报芦山4月24日电

  特派记者 黄宏 余勤

  报道组 周旻澍

  浙江和四川地震灾区,相隔数千里,但人间大爱没有距离。

  记者在灾区采访发现,当地浙商并不多,但地震发生后,这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浙江人的动人风采与奉献精神。

  大爱,没有距离

  地震发生后,一支支救援队伍迅速从浙江出发赶赴灾区。

  远在安徽蚌埠的温岭籍浙商徐国军三兄妹立即组织8名员工,准备了26万元现金,驱车赶赴灾区。4月22日晚9时多,徐氏三兄妹顺利进入芦山县。次日一早,他们就赶到龙门乡发放1600多件雨披,并将5万元现金发放给受灾困难户。

  见灾区对食品的需求量很大,供应量却不足,徐国军就让妹妹徐雪丽赶紧到外地采购食品,在芦山县设点供应工作人员和受灾群众的早餐。

  “救援工作结束后,灾后重建是一个大问题。”徐国军在灾区看到,当地大多数房子都是危房,有的即使外面看上去好好的,里面却已千疮百孔,整块整块的砖石往下掉。他们走访了龙门乡20多个受灾严重的住户,每户分发2000元到5000元不等的现金,帮他们一解燃眉之急。

  今天上午7时许,徐氏兄妹又冒雨前往龙门乡发放救灾物资。“今天要给冒雨工作的救援人员发放雨衣,下午还要再去村里看看受灾困难户。”徐国军告诉记者,还打算在灾区呆一段时间,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计划在芦山县体育馆附近设立一个食品等物资发放点,继续直接资助受灾严重的家庭和特困户。

  萧山金利浦专职消防队,得知地震发生后,立即从杭州出发,辗转2000多公里,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进入芦山县。当天深夜,冒着余震落石的危险,进入龙门乡,第二天继续挺进,进入宝兴县灵关镇救灾。

  灵关镇是宝兴县的大镇,很多老弱居民害怕余震发生,房屋倒塌,不敢搬家中物品。他们就进入危房,帮助他们抢搬粮食、棉被等物资。直到现在,他们仍然坚守在灾区一线。

  承诺,就要坚守

  地震发生后,通讯信号一恢复,四川省浙江商会会长唐金根就迅速了解在川浙商受伤、受灾情况,迅速发动会员向灾区群众捐款捐物。

  当天,就有浙商捐赠了20万元。4月22日上午6时,四川省浙江商会将筹集的6卡车棉被、棕垫、彩条布、食品、饮用水等总价值约40万元的物品送往雅安市,在市政府安排下,分送到有关乡镇及捐赠物资集结点。

  记者了解到,截至4月24日下午4时,四川省浙江商会向灾区抗震救灾捐款捐物共计1280.8万余元,其中捐赠现金人民币1046.3万余元;捐赠实物价值234.4万余元。

  守信,这是浙江人的特点。即使身处灾区,受灾的浙江人,也在忘我救援。临海杜桥人周立新,地震中受到很大的损失,地震让他的店面受损。他的姐姐在眉山市,那里不属于地震灾区,原本他可以到姐姐家暂避。但他一想到自己在芦山县做生意20年,很多人是他的朋友,就毫不犹豫地决定在芦山县设立救灾点。

  没想到,在次日凌晨的余震中,他肋骨骨折,腰扭伤,被迫送往姐姐家养伤。“如果身体稍微好一点,我就赶回芦山设立救灾点,尽自己的一份力。”他告诉记者,既然决心已下,就要算数。

  守望相助,抱团取暖。“一起出来,就要大家互帮互助。”在芦山县龙门乡,舟山籍商人王桢在当地开办了一个旅游公司,地震使他损失惨重。面对灾害,他并没有气馁,而是赶紧和其他浙商联系,聚集一起,帮助灾民,也彼此互助。

  面对大灾,不等不靠。记者在灾区看到,虽然余震不断,一些浙商已经开门营业,积极生产自救。


浙江日报 天下·看时事 00008 感动灾区的浙江人 2013-04-25 3002141 2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