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现代农业资金“渴”

  本报记者 杨军雄

  通讯员 程远 吴敏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于天台县田禾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娇阳来说,最忙碌的不是购买种子、化肥,而是到处筹资借钱。1700多亩田,每年购买农资、支付流转费的支出就需要百来万元,这还不算添置农机具等开支。“尽管政府出了很多政策支持我们,但是要到银行贷这么多钱很难,只能靠亲朋好友。”杨娇阳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可谓非常及时。笔者采访发现,许多农业主体都得了资金饥渴症,农民贷款难,成了制约农民生产致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大瓶颈。

  现代农业资金需求大增

  一家一户、两三亩田,这种传统的耕作模式,正渐渐地被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现代农业取代。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一大批新型主体对资金需求不断增加。

  海盐宏亮农场,是我省最早的家庭农场之一。农场主张冯良一家人经营着800多亩土地。“目前这些土地还以种粮为主,但对资金的需求也很大。”老张说,每年土地流转费、种子、化肥、农药等支出就要八九十万元,这还不算农业机械投入。

  这几年受人工成本增加、晾晒场地减少等因素影响,老张不断提高农场的机械化水平。在宏亮农场生产管理用房里,笔者看到,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植保机等农机一应俱全。宏亮农场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型农场,成为代农育苗、机插机收、粮食烘干、代收代销等综合型农场。“这些农机政府补助占了大头,自己也掏了一两百万元。”老张说,“靠家里积蓄远不够,每年都需要借。”

  相比种粮农户,种植瓜果蔬菜作物的农业主体对资金需求量更大了。在衢州市衢江区的现代农业园区里,随处可见现代化的农业种植基地。浙江恩园果业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农业龙头企业。210亩高标准连栋大棚设施里,种植着许多新品种瓜果。“仅仅大棚设施,扣除政府补助之后,自己要需要540来万元。”该公司董事长陈礼富说,目前整个果园基地建设总投入已经达1800万元。

  现代养殖业和农产品流通行业投入强度更大。以温室养殖南美白对虾、甲鱼为例,每亩养殖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就需要10多万元,算上种苗、饲料等每亩投入需要10多万元。从事这些养殖产品返销的农户,资金需求量就更大了。海宁市许村镇的一位甲鱼行业经纪人说,每年他们帮助农民采购和销售额超过亿元,需要大量垫付资金。

  农民急需告别人情借款

  东挪西凑、拆东家补西家的人情借款,仍是大小农业主体的主要融资方式。杨娇阳说,除了自己积蓄之外,每年都要向父母和亲戚朋友借,到卖出粮食之后,逐一归还,繁琐一点,但总能周转过来。

  “人情借债能借到的钱也很有限,还指不定什么时候要还,种粮食还可以,像我们种经济作物的,远远不够。”陈礼富说,“到信用社、商业银行贷款,3、5万元,甚至10来万元的可以贷到,贷款难主要是难在大额贷款。”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申请到贷款, 陈礼富转而向民间借贷。“我现在有800万元资金是民间借贷的,利息高达一分,压力很大。”他说。

  这种拆东家补西家的借款方式,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钱袋子”卡住了,合作社的发展之路也卡住了。温岭市箬横玉麟西瓜合作社负责人,“西瓜大王”彭友达计划带领社员在南方建设西瓜基地受阻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目前的资金缺口是2亿元,没有钱,啥事儿也办不成。”

  目前银行贷款方式基本上都是采用担保或抵押,农业主体缺乏抵押物是主要难题所在。“农机不能抵押,租用的仓库设施、流转的土地也不能抵押。”张冯良说,农民很难符合申请资格。

  大多数农业合作社因为没有固定资产用于抵押,只能依靠社员个人贷款来解决发展问题。而个体农户贷款,则需要寻找担保人。“和亲朋好友借款一样,找人担保也是人情借贷,人情总没有制度稳,是急需改变的贷款方式。”箬横镇的种粮户梁琦告诉记者:“什么时候不用担保人,凭着手里的土地承包合同就能贷到款,农户才敢真的放手大干。”

  建设农村金融新生态

  随着小微金融日益受到政府重视,目前,我省的乡村金融生态系统正发生可喜的变化。服务农村金融机构身影重现:已经深入村庄的村邮站、乡村POS机支付结算终端,覆盖乡镇的农村信用联社、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加上近年来发展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可以说,目前农户一般生产性、生活性小额的短期贷款需求,基本上是能够得到满足的。

  农民和农户贷款难,主要是一些大额的资金需求,和一些长期的贷款需求,难就难在缺乏一些基本的贷款条件。“针对农户的贷款太少了,要求太高了。”温岭当地的中华鳖养殖大户陈正军对此深有体会。他接触过多家银行,除了温岭农村合作银行,其余的银行,没有一家有针对农户的贷款项目。而农村合作银行的项目,条件也比较苛刻,最高授信仅30万元,周期6个月,还需要农林局担保。

  省信用联社一份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县域信用评价机构、担保机构相对较少,农村信用环境有待改善,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一些过高、不切实际的市场准入或业务标准需要调整。

  针对新情况和新变化,我省正加快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动涉农金融机构支农长效机制建设。笔者从浙江银监局获悉,近年来,已经从建立金融支农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建设,提高金融支农可持续性着手,推进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手段创新,确保涉农贷款持续稳定增长和热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信贷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现代农业资金“渴” 2013-04-25 2986004 2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