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食用菌种植大户感叹融资难——

给个“面头”,能出一笼馒头

  编者按:农业要有效益,需要一定的规模,扩大生产需要资金支持。由于缺乏抵押物、信用环境欠缺等因素,眼下农民兄弟贷款难仍然普遍存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本报今起推出“关注农民贷款难”系列报道,和各界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食用菌种植大户感叹融资难——

给个“面头”,能出一笼馒头

  记者 杨军雄

  报道组 吴警兵 卢伟星

  本报讯 明媚的春光、嫩绿的田野,抬头可见的景色也没能打动忙碌的村民们。在磐安县山之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菌棒标准化生产基地,笔者见到他们正仔细地将发育好的菌棒打包。公司经理包金亮忙着指挥工人将包装好的菌棒搬进集装箱,准备发往美国洛杉矶。

  凭借过硬的品质,“山之舟”公司销售很旺。去年向美国、韩国、瑞典、新西兰等国家出口菌棒200多万袋,今年以来,公司已出口菌棒10余个货柜20多万袋,让国外消费者尝到货真价实的“磐安生态菇”,去年还带动周边20多户菇农,销售了50余万袋香菇菌棒。

  高兴之余,包金亮最希望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带动更多菇农致富。但是,要扩大生产并不容易。“现在生产食用菌,不再是盖个棚,搭个架子那么省事了。”包金亮说,“产能扩大意味着需要配备更多的先进设施装备,需要数百万元资金。”

  接种室、杀菌室、培育室、发菌房……一间间功能室分工细致,部分工序还引进了微电脑控制设备,采用流水线作业。包金亮边带着笔者参观了生产基地设施和装备,边介绍说,能打开国际市场,靠的是食用菌集约化、标准化生产,随着食品出口“绿色壁垒”风险不断加大,如果质量出问题,好不容易打开的市场就会泡汤。

  一提到资金,包金亮就犯愁了。这些天,到县里银行去贷款,银行要他提供房产证抵押或信用担保。企业经过几年发展,有了不少资产,占地50余亩大棚、厂房、价值数百万元的机器设备。结果银行方面说,大棚、厂房是租用土地上的附属物,没有产权证,不能抵押。而机械设备价值虽然也有上百万元,可银行方面“看不上”,说估价难,变现更难,也不能抵押。

  抵押物没有,银行方面表示可以找人担保,但是作为长期在乡下打拼的年轻农民,要找到资产丰厚又愿意提供担保的人谈何容易,即使找到人担保,最多只能贷10万元20万元,不顶用。

  自从2010年办公司开始,包金亮的筹资方式就是找亲朋好友借。你3万元,他5万元的凑,能借的都借了,长期借着情理上也过不去,碰上他们自己要用钱,只能拆东家补西家。

  “企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即使不扩大产能,资金也不够。”包金亮摇摇头说,现在连流动资金也捉襟见肘,出口菌棒要垫付每袋1.4元资金,一年到头要垫付上百万元,此外,由于人工成本上涨,企业希望引进自动化设备代替人工,需要200万元资金。

  因为资金缺,生产能力不足,包金亮忍痛放弃了韩国一家大公司200多万袋求购菌棒的业务。“你看这菌丝,长势多好,匀称有力。”在培育室,包金亮随手拿起一袋菌棒介绍说,“如果能贷到钱,我就在扩大规模同时,实行标准化、机械化生产,让产值翻番,带动菇农致富的能力也可翻倍。”

  俗语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现在有许多农业产业都处于很好的发展期,希望政府部门和银行能够多关注,支持我们加快发展。”包金亮说,像他这类在乡下从事农业开发的人不在少数,也面临着有房无证融资难题。他也看到有些人因缺资金只能半途而废,还有些人转向高利贷最终也因利息高不堪重负。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给个“面头”,能出一笼馒头 2013-04-25 2997509 2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