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舟山部分渔船回港,提前休渔的船老大说

鱼肥虾美再扬帆

  本报舟山4月24日电

  通讯员 刘生国 记者 谢国平

  渔汛季节,在全国最大的渔港——舟山沈家门渔港,却静静锚泊着数百艘渔船。

  记者登上一艘来自虾峙岛的渔船,船老大蒋海波正组织船员整理网具。

  “以前捕鱼捕得前舱满、后舱满,这几年鱼虾逐渐减少,今年‘网头’最小。”蒋海波说,他的船过年后开了三个航次,海上作业只有两个多月。说是拖虾,其实虾的份额却越来越少。“前两风一般性;第三风虾很少,好年景一网能捕100到150公斤,今年一网也就捕个几十公斤,有的甚至还不到。”

  往年这个时候,普陀区六横镇五星社区涨起港村渔用码头几乎看不到渔船回港靠泊,而现在这里早已停靠着提前回港休渔的14艘拖虾渔船。“浙普渔12836”号船老大董康飞告诉记者,现在柴油价格越来越高,人工工资年年攀升,拖虾生意明显不如去年。

  “为少亏损点,阿拉都提早开始休渔了。等到鱼肥虾美开捕时,渔民再出海捕捞。”董康飞说。

  “这种情况在阿拉服务站还没有碰到过。”六横镇五星渔业服务站站长周佐金说,服务站所属的14艘拖虾渔船和2艘深水围网渔船,由于虾资源明显减少,拖虾产量小,渔船每次出海捕捞都要亏损。“渔老大们说,既然要亏本,还不如提前回港休渔。”

  董康飞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渔船出海去拖虾,一个月左右要10多吨柴油,差不多要10万元油费,所以每航次的拖虾产量支付人工工资以外,利润很薄。

  在国家一级渔港——台门渔港码头,记者看到许多渔船也提前回港了。悬山小型渔船专业合作社社长马松洋说,他们社里40多艘拖虾渔船有不少回港休渔。船老大为减轻负担,只能把一些船工辞退。但有些渔老大担心现在把船工提早辞退了,到开捕时再去找船工就更难了,因为到那时候,除非出优厚的待遇才能找到熟练的船工。

  “今年以来没有收购过新鲜的虾类。”以生产加工虾仁为主的普陀宏基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说,现在他们在加工的虾仁都是去年收购进来的冷冻品,目前,冷库里还有50吨左右的冻虾仁,这些虾仁加工完以后就无米下锅了。“像以往我们可以长年生产加工虾仁,今年出现如此局面,确实让人想不到虾类这么缺。”

  据海洋渔业部门介绍,拖虾是舟山渔民的第一大捕捞作业,目前拖虾作业的休渔期是每年6月1日至8月1日,往年拖虾生产好的时候,渔船都是在5月下旬左右回港休渔的,今年出现了一些渔船4月初提前回港的情况,比去年足足提前了一个来月。

  “虾类会不会重蹈鱼类的覆辙?”在岱山江南村,捕虾已近20年的拖虾船老大王德利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江南村是岱山桁杆拖虾主力作业村,有拖虾船80余艘,由于柴油价格较高和虾类资源减少等因素,拖虾的效益下滑尤为明显。拖虾作业耗油量大,有些渔民捕完一二个航次后,发现入不敷出,干脆提早休渔。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渔场千百年来的传统。然而近年来却是“虾兵蟹将称大王”。 以舟山渔场为例,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四大当家鱼雄风不再,虾产量跃居第一。但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加,虾类已呈强弩之末之势。

  “虾类资源必须加强保护。”采访中,有渔民认为,需要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拖虾作业才能继续生存下去。要严格执行拖虾作业的休渔规定,对违法捕捞,应严厉打击。同时考虑到渔民的生存问题,渔业主管部门应出台一些奖励政策来提高渔民科学捕捞的积极性。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鱼肥虾美再扬帆 2013-04-25 3001889 2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