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政治纵深·法治

个人隐私遭泄露事件频发——

警惕!快递出卖你

  核心提示: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快递。与此同时,因快递单泄露个人信息导致的诈骗甚至人身伤害案件也屡屡发生,引发人们的不安。

  3月1日,《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快递企业及其从业人员不得违法泄露在快递服务过程中知悉的用户信息,违者将遭重罚,甚至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起看似平常的电信诈骗案,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3万余条个人信息被内鬼从快递公司轻松盗出,成为不法分子疯狂诈骗的“资本”。若不是警方及时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谁也无法预料会有多少人受害。

  几个月前,经杭州市西湖区检察院提起公诉,实施电信诈骗的安徽人张学垒、毛迪,湖南人张丽珍等分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12年和1年,这起诈骗案告一段落,但人们对快递泄露个人信息的忧虑,远远没有结束。

陷阱,骗局牵出案中案

  “你好,是于先生吗?你是某某网(购物网站)的老客户,现在公司为了回馈老客户,买300元电话充值卡,赠送价值1000余元的欧莱雅护肤品、水宜生水杯等好礼。”杭州的于先生接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长途电话。电话那头是位姑娘,声音很甜美。于先生觉得挺划算,就决定下单。两天后,快递送货上门,他支付300元,拿到300元的电话充值卡和欧莱雅护肤品。谁知,充值卡根本无法充值,而欧莱雅护肤品也是冒牌货。本想给妻子一个惊喜,结果招来一顿骂,于先生一气之下报了警。

  原来,于先生碰到了诈骗团伙。经过严密侦查,杭州警方在西湖区三墩镇某小区内将涉嫌诈骗的张学垒和话务员夏某、余某等人抓获,随后又抓获潜逃的案犯毛迪。经审查,张学垒和毛迪等人诈骗的金额高达120余万元,受害人有200余名。

  张学垒今年31岁,在杭州打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远在北京的老乡毛迪。毛迪今年24岁,正愁赚钱无门,便提议和他合伙搞电话销售赚钱。名头上说电话销售,事实上就是购买个人信息,冒充工作人员以回馈客户的名义,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牟取暴利。两人一拍即合,毛迪来到杭州后和张学垒租房子,购置电脑和14部电话,又买来一批300元面值的充值卡(以3元至5元购得,根本无法充值)和欧莱雅护肤品(都是假货,成本约30元)等赠品。

  万事俱备,只欠“信息”。起初,毛迪从网上购买各种个人信息,但数量不多,无法拓展业务量。不久,他结识了张丽珍。张丽珍是个90后,经常要让快递公司发货,因此熟悉北京市昌平区某快递营业厅的员工杨宝新。“你这里有没有客户的个人信息,有的话卖给我,可以赚钱!”杨宝新财迷心窍,满口答应,但他很快发现手头的“资源”太少,质量也不高,满足不了张丽珍等人的需求。于是,他找到同事黄巍,蛊惑他“入伙”。黄巍虽是公司普通员工,却能打开公司电脑上的客户信息库,某银行通过公司发货的约3.1万条客户信息进入了他的视线。他偷偷将信息拷进QQ网络硬盘,稍加整理后,以每条0.5元的价格通过杨宝新卖给张丽珍,张丽珍用了一部分,又以每条0.6元的价格卖给毛迪。有了丰富的资源,毛迪和张学垒开始肆无忌惮地实施诈骗。

小心,靠不住的快递单

  事实上,张学垒一伙人的诈骗案不是个例,快递单泄露个人信息的途径也并非仅此一种。

  前段时间,申通、圆通、中通等多家快递公司的快递单曾被放到网上公开兜售,价格从0.4元到2元不等。有快递单贩卖的网站包括“淘单114”、“淘铺发”、“淘单网”等,有的甚至提供各快递公司空白底单等“贴心服务”。

  据业内人士透露,包括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收件人详细信息的快递单被贩卖之后,收件人很容易招致诈骗行为,还可能遭遇其他消费陷阱,如网购的手机变砖头。具体手法是,购买人拿到快递单号,能够通过网络掌握发货进度,然后准时出现在快递员面前,代为签收后,再假冒快递员,将装有砖头的包裹交给真实的收件人。

  记者在百度上输入“快递单号售卖”,没想到第一个跳出来的网页链接就是:“单号_出售当天真实快递单号_快递单号”。原本的“地下产业”竟然也变得如此高调。记者点击进入,网页右中位置显示的“最新近单号”一栏,申通、汇通、圆通等快递公司单号一应俱全,还提供快递始发地和目的地,“商品价格”一栏中明确写着每单两元。在另一家倒卖快递单号的网站,记者同样看到了明码标价的快递单号:已扫描单号无收货地址0.4元;有收货地址0.5元;未扫描单号1元。随后,记者联系在线客服,对方很肯定地表示,能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唯一性,还可以提供底单照片。“你们这些快递单都是从哪里弄来的?”记者问,对方没有直接回答,只是一再要求记者先实名注册充值。见记者迟迟没有行动,对方便不再搭理。

  去年,一则新闻曾让网购族心有余悸:厦门一名女子经常随手扔掉贴有快递单的包装盒,结果一名男子通过快递单上的家庭地址,假扮快递员入室抢劫,女子不幸被害。

  “以前,我总是随便处理快递单。”杭州某会计事务所的张先生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一个自称邮局工作人员的人打电话给他朋友说,快递中发现危险物品,赶紧致电某号码处理,张先生的朋友挺精明,直接跑到该邮局核实,结果发现是个骗局。“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把快递单随便扔进垃圾桶了。”张先生说。

重拳,斩断灰色产业链

  为什么快递单会频频扮演泄密者的角色?

  业内人士分析,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快递业门槛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少数快递员或卖信息,或将包裹调包,损害货主的利益。其次,网店和电商不负责,出于利益需要炒作信用或降低成本,疏于管理。还有,网店(包括电商)缺乏法律监督,不用承担泄露信息的法律责任,缺少保护用户信息的动力。此外,收件人的疏忽也会导致信息泄露。

  杭州某快递公司的小吴告诉记者,针对客户信息的管理和保护,他们公司出台了十分严格的制度规定,每个月底都会将快递单号销毁,如果发现员工私自兜售立即开除。“这些年,快递行业比以前规范多了,但这并不能保证快递单万无一失。”小吴告诉记者,能够流出快递单号的环节很多,最有可能的是快递收派环节,也有可能被内部人员从系统里非法获取。某快递业内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快递企业员工流动性比较大,企业对信息管理也没有足够重视。快递公司有自己的收发中心,堆积着大量快件,这给盗取快递单号信息提供了机会。

  对此,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冯钢认为,相关法律法规执行滞后,是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快递企业、网商也应该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

  3月1日起实施的《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无疑为防止快递泄露个人信息注入一支强心剂:快递企业、快递从业人员不得违法泄露用户信息。邮政企业、快递企业违法提供用户信息,不构成犯罪的,由邮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快递从业人员如果违法提供客户信息,将被处以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若构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有法律专家表示,越来越多因快递单泄露引发的案件提醒有关部门,务必加强预防和打击力度,谨防继手机、车辆、商品房买卖之后,快递行业成为新的公民信息泄露“重灾区”。


浙江日报 政治纵深·法治 00019 警惕!快递出卖你 2013-04-25 浙江日报2013-04-2500011;浙江日报2013-04-2500015;浙江日报2013-04-2500017;浙江日报2013-04-2500024;浙江日报2013-04-2500014 2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