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08版:浙商的力量

文章导航

莱茵达新十年构想

  本报记者 秦正长 通讯员 郏恬甜

莱茵达新十年构想

  记者:高董您好,莱茵达作为浙江本土知名地产集团,从前10年率先走出浙江,领跑二线城市地产开发,到近年回归浙江,一直稳健前行。当下,房地产控调处于关键节点,莱茵达是如何判断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向的?

  高继胜:莱茵达从战略层面考量房地产业的未来。

  最终的判断,第一,从大势来说,房地产业正从黄金时代走向白银时代。第二,房地产业利益关系者太多,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民生联系太紧密。房地产的调控是一种产业必然。你要么不进这个领域,进入了必须接受这个游戏规则。同时,它的利润社会平均化,由过去的土地增值,转向制造领域要利润。过去制造的成本再高,土地增值的利润全部给覆盖掉了。当地产增值空间不大的时候,房地产建筑的营造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就突现出来。所以必须向制造领域要钱,向管理领域要钱。毫无疑问,管理精细化是个大趋势。

  经过5年的思考、调查、探索,我们提出,金融服务业和不动产业,要成为莱茵达的两个翅膀,相得益彰,比翼齐飞。

  记者:据了解,莱茵达在选择未来方向时,接触过很多行业,包括很多制造业,但是最终你们没有选择其他行业,而选择了金融服务领域,为什么?

  高继胜: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其特色,都有经济个性。但是就市场经济规律来说,还是有道可循的。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高速公路是必须的,航空运输是必须的,通讯网络是必须的。当年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中国根本没有高速公路;但是回国不久,中国就有高速公路了。当年中国根本没有超市,现在我们超市全球面积最大。过去我们资本市场很薄弱,现在资本市场也是全球第二大体量。这就是市场经济过程当中的一些资本工具。就跟我们修汽车必须要用扳手,道理是一样的,修汽车没有扳手行吗?所以,金融和金融服务行业必须是国民经济当中一个重要的平台工具。

  2010年下半年我提出“2011年,中国进入资本元年”。资本元年就是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开创资本领域当中的一个新的纪元。

  我不是哗众取宠。第一,2010年中央明确上海的定位,上海是国际的航运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因为世界上任何一个金融中心必须有发达的海洋航运中心作为支撑,因为它有大量的国际结算。比如说新加坡,可以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同时又是世界金融中心。比如说当年的伦敦,19世纪的伦敦,它也是航运中心,又是金融中心。还有20世纪的纽约,也是如此。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直逼第一大经济体。在这样大的经济体面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尤其是金融服务空间太大。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对于金融以及金融服务的依赖度会越来越高。

  从宏观上看,过去20年是地产创造了神话,今后20年是金融服务创造神话。

  看近年胡润排行榜的起落,地产排行榜的高峰正在跌落,上榜的企业越来越少,证明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未来主流的财富故事将在资本市场和金融服务领域演绎。

  记者:莱茵达是如何介入金融服务业的呢?

  高继胜:金融服务是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各种形态的金融服务很多。现在金融服务业有很多领域是限制的,民营企业很难进入保险领域、信托领域,以及国家审批的产业基金。但是,从长远看,这些领域迟早是要开放的。

  目前,有可能进入的是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这个已经向民营开放。所以3年前,我们在上海成立了融资租赁公司,现在业务发展得非常好。在中国,融资租赁公司有30年的历史,当年都是国外的合资或独资企业,目前很多已经被淘汰。而最近几年蓬勃发展,2009年时是7000亿元,目前接近2万亿元,前景非常广阔。

  利用融资租赁来扩大生产类的消费投资,拉动投资型消费具有巨大的作用。3年来,我们集中瞄准天燃气的装备和医疗装备这两大领域,增长非常迅猛,我们股权45%已经进入一家上市公司。去年,我们作为上海8家商业保理的试点公司之一,获得首批授牌,得到了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陆家嘴金融管委会的高度重视,今年业务开展也非常顺利。今后将“攻城略地”,向全国发展“猛烈的进攻”。

  如今的金融服务业,空间巨大,但是门槛比当年的房地产要高很多,第一是资产,第二是人才,第三是模式。5年前我们就开始谋划、研究、分析,3年前行动,未来10年,我们会大刀阔斧地改革、创新,在这个领域冲锋陷阵。这个领域相对于地产来说,风险较大,所以要在风险可控条件下实现快速发展,不可盲目扩张。

  记者:作为曾经的二线地产开发领跑者,当下莱茵达如何抓住城镇化发展的机遇,深耕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业?

  高继胜:新10年的地产战略,我们需要更务实。从重视规模的扩张,到重视内部的管理。目前城镇化是一个热门话题,社会对其寄予很大的希望,乃至希望它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引擎。城镇化和城市化,一字之差,意义很大。城市化是千载难逢的,对现代化的促进、对人口素质的提升等,功不可没;但是目前过度大城市化的弊端也越来越突显,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人口大规模迁徙过程中各种文化的碰撞,引起犯罪率上升等。由于生产要素的高度集中,不断吸引西部的人口向东部倾斜,长此以往,就会产生某一区域的文化淡化,没有城市的个性,没有语言个性。从相当长的历史来看,这是相当危险的。

  城市化是必要的,城镇化更突显出进步的历史意义。城镇化强调的是就地就业,就地将农民转为城市居民,避免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保护地方资源、文化个性,这样才能使全国范围内处在稳定、安祥、团结的氛围中。城镇化不是新的造城造镇运动,现在的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龙头特色。当然,在城镇化过程必须以改革为先导。我曾与巴曙松交流,提出几个观点,第一,城镇化必须以产业为导向,要循序渐进,不可盲目发展;第二敢于碰几十年来不曾碰的土地制度问题。中国近代一百年,都是围绕土地问题。1993年之前,中国还没有房地产业,真正的房地产业起点,是海南房地产泡沫的结束,意味着中国真正的房地产业才形成。所以中国房地产的形成,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不敢碰土地红线的话,城镇化有可能演变为缩小的城市化。

  目前我们正与一系列城镇研讨一系列规划。在南通新的港区,我们与政府合作签订了一系列的战略合作。除了地产,我们参与政府整个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投资项目,例如港口建设、燃气管道建设,以及未来的产业投资等方面的合作。所以今后我们的房地产,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成为一个城镇化的投资者、建设者;将来有条件的话,可以成为某种程度上的运营者。

  10年来,我们一直在二线城市开发,对二线城市的文化脉络、消费习惯、市场趋势了如指掌。更重要的是,我们想根据政府的规划,进一步向下延伸。可以充分发挥我们二线城市领跑者的作用,为城镇化的发展贡献我们应有的一份力量。


浙江日报 浙商的力量 f0008 莱茵达新十年构想 2013-04-25 浙江日报2013-04-2500009;浙江日报2013-04-2500008 2 2013年04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