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齐聚浙江文艺出版社共话阅读——
书香社会,从孩子开始
记者 童桦 通讯员 张雪燕
记者 童桦 通讯员 张雪燕
本报讯 当著名作家王蒙、麦家、王旭烽、杨红樱、沈石溪、马原、流潋紫等人步入杭州市图书馆时,守候一旁多时的读者沸腾了。4月22日,在第十八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建社30周年的浙江文艺出版社举办作家论坛,为读者奉献一场阅读的分享会。
作为长者,王蒙的开场白十分有趣:“以前作为青年作者代表出席活动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今天倒成为长者第一个发言,颇有些拿着老年公交月票的感觉。”台下听众笑出声来,“但我的阅读经验是很丰富的,就拿幼年来说吧,《大学》、《说岳全传》等都是在小学阶段读完的。”
王蒙说,他对美国电影《雨人》的印象最深刻。“电影中的主人公酷爱读书,在宾馆里没有东西看,就只好看电话号码本,可以从A背到J。”他笑着说,主人公的行为也影响了他,“我对于这样的酷爱阅读感同身受,所以住宾馆的时候,我也会去背宾馆入住须知,那些话直到今天还记得。”
一番话,引得一旁的作家也笑了起来,不过,王蒙的表情倒是严肃起来:“近几年,文学似乎在边缘化,电视、微博等的出现,挤占了人们大量的空余时间,这让许多人读书的时间变少了。”他认为,文学依靠语言,可以激发人们的思维,“一个只会读图,或者只会视听的人是不完整的。”
作家马原对王蒙的经历特别认同:“我也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看书,后来只要是带字的东西,我都要看。”马原对童年的经历感到特别幸运,“小时候我的家就在铁路局图书馆附近,用2年时间看完了将近10个书架的书,既有民间故事,也有世界各国的名著。”紧接着,马原向读者坦白了一桩“借书不还”的事:“记得有一次我借了一本1957年版霍桑的《红字》,读完后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就产生了收归己有的冲动,为此还支付了两倍的赔偿金额,应该是1.7元。”
这薄薄的一册书,改变了马原的人生。“这本书我读了20多遍,到现在还带给我感动。”马原告诉在坐的读者,每个人一定要在少年时期找到一本好书,一本能够感动和震撼自己的书,这会改变一生的走向。
几位作家的肺腑之言,让台下众多家长频频点头。而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话,更是让家长觉得,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一定要从幼年开始。沈石溪的童年,有病痛、自卑,也有图书,“是阅读给了我勇气,也让我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让我变得更自信。”
不过,沈石溪谈到,人在拥有一定的阅读量后,还是需要有几个喜欢的作家和喜欢的学科,便于自己深入创作。“我喜欢动物行为学科,并经常跟着动物学家对野生动物进行观察和研究,终于可以在作品中融入动物的细腻情感,让小读者读来更有兴趣,学到更多的东西。”
从小培养阅读的兴趣,利用有限的时间广泛阅读,成年后再对阅读所获取的知识进行提炼……这些出自作家之口的经验之谈,对于广大读者而言大有裨益。放眼现在的全民阅读氛围,同样会发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才是书香社会的起点。
浙图推出悦读系列
为倡导读书明理、读书求知、读书成才的时代风尚,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浙江图书馆推出“魅力人声·美丽人生”世界读书日主题系列活动。
4月26日,在汽车图书馆各服务点开展“千言万语,何若莫言——莫言作品推荐”展。4月27日上午9点,在二楼报告厅有“省长谈历史——浙江历史文化漫谈”,浙江省原省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吕祖善主讲。4月30日,在文澜展厅举办第八届浙江省未成年人读书节“悦读之星”书法大赛获奖作品展;在浙图本部也将有“环境保护”专题工具书展、“阅读,我们永远的守望”主题文学艺术类期刊展、国内外最新家装设计书刊展等活动。5月4日下午2点半,在二楼报告厅举办“感悟中国智慧”讲座,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5月5日下午2点,在二楼报告厅举办“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主讲。
(记者 刘慧)
大学生阅读时间减少
4年前我省大学生平均阅读时间为1.5小时,如今,大部分学生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于1小时,阅读率呈普遍下降趋势。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浙江财经学院大学生对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下沙高校进行了有关“读书”的随机抽样调查,这是调查得出的结果。
调查显示,阅读时间减少的原因有新媒体的出现、学业紧张、缺少时间、书籍质量参差不齐等。
调查还显示,大学生感兴趣的读物类型和阅读方式不尽相同,读物类型主要集中在通俗小说、文史名著、杂志期刊和专业类书籍。阅读的途径,有33.6%的学生从图书馆借书,32.9%的学生读电子书,18.6%的学生选择自己买书。 (通讯员 井冬梅 记者 王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