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新闻时评

灾难中彰显中国力量

  4月20日8时02分起,因一场7级地震,芦山这个此前并不为人熟知的地方,迅速成为中国的“心脏”——它的每一次脉动,都纠结起13亿中国人民的目光。

  人们想起五年前的汶川,曾在我们心底刻下道道伤痕。当灾难再次降临,国家机制的应急响应,全社会的动员,举国上下,顿时进入“芦山时间”。

  全社会关注灾区救援。人们感受到了一种明显的进步。这种进步,既来源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一系列突发灾难刻骨铭心的考验,更来源于时代潮流涤荡出的当下中国对人、对生命不可逾越的坚守和崇尚。

  回首4天来与死神的赛跑之路,悲情与呼号、激情与坚守之中,我们见证着一个民族的砥砺前行——

  生命被推崇到更高地位。地震仅仅过了8个多小时,总理李克强已现身震中。次日清晨他在简陋帐篷里就着咸菜手捧稀饭阅读文件的图片,更深刻印进每一位国人的心里。这一切都是为了用最快的速度抢救生命。救援人员每到一处房屋搜救,必须有三方签名才能撤出;村民周慧军在离家三公里处被飞石砸中身亡,村民们用木棍,冒着飞石落下的危险,也要将他的遗体抬回家。“丧失生命迹象的也要把遗体抬出来”,正是官方和民间都坚持这样的信念和行动,让我们在苍茫大地的悲壮与暗淡中,看到生命旗帜的高扬。

  救灾机制愈见完善。震后一分钟,中国地震局即发布自动地震速报信息,20分钟内即启动地震应急I级响应;几个小时内,国家卫生计生委已完成对全国36支医疗队和25支专家医疗队的协调组织。从军队的紧急驰援,到医疗力量的快速集结,从通信设施和道路的即时抢修,到各类救灾物资的统筹调配,全面启动的救援行动,彰显出中国应对灾害的有力制度保障。这既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展现,更是改革开放奠定的雄厚物质基础使然。

  救灾行动更见理性。从灾难之初,大量志愿者爆发性奔赴灾区,到四川方面呼吁勿盲目进入灾区,再到国办通知不得擅入灾区,救灾行动的理性力量在增长。这种理性,同样体现为救灾后续行动中公民个体的言行。很多志愿者很快意识到救灾秩序的重要性,自觉呼吁不给灾区添负担。更多的“不信谣、不传谣”理念,被大家在网络世界里坚守着。灾难面前,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爱和善心不只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爱心可以无限制,但救援需要科学有序。爱的能量爆发之后,理性力量结出硕果。

  公民精神闪耀光芒。救灾中,志愿者和民间机构身上的道德热情和行动力量,有效补充了政府救援,更是整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可贵财富。血库告急,官方求助,短短5个小时成都血库“满血复活”;几大互联网网站,自觉摒弃成见,共同搭建“寻人平台”;灾情告急,浙商不惮于奋勇上前,自领任务,娃哈哈送出一百万瓶饮料和食品后,再捐1000万元,吉利控股宣布提供2000万元援助计划。不断驰援而到的民间力量,如毛细血管将救援渗透到灾区的细节之处,体现出全社会动员体制和社会参与度的不断完善。

  多难以固邦国,殷忧以启圣明。芦山地震,见证着一个不断长大的中国,见证着更加成熟的中国力量,见证着更加理性的公民精神。中国人民一定能战胜灾害重建家园!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3 灾难中彰显中国力量 2013-04-24 2996921 2 2013年04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