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观天下·环球眼

利用学生“人盾”偷拍朝鲜并执意播出

BBC再踩新闻道德底线

  近来麻烦不断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又“摊上大事”了。这次是因为他们派出记者,假冒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学生,访问朝鲜并且拍摄制作节目。这一做法引起了校方和学生的强烈不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强烈非议:BBC做新闻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为达目的真就可以不择手段?

政经学院强烈反弹

  英国广播公司(BBC)15日晚在一档时事节目《广角镜》中播出了其记者在朝鲜拍摄的电视短片,记录了朝鲜社会和人民生活的现状。尽管BBC一向“神通广大”,但该片的摄制仍引起人们的议论: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3月23日至30日,BBC派出了以《广角镜》栏目记者约翰·斯威尼为首的一个三人摄制组,冒充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下简称伦敦政经学院)教授和学生,骗得入朝签证混入朝鲜进行了8天暗访。其间瞒着朝方随行人员偷拍了涉及军队、社会及民生等大量素材。

  从播出镜头的取景角度、图像质量,以及出镜记者谨慎的表情和刻意压低声音的解说可见,片子确是偷拍的。BBC在其节目说明中倒也直言不讳,“该片是摄制组与一个大学生访朝团一起活动时偷拍的”。

  数日前,BBC播出节目预告后,就引发伦敦政经学院的强烈反弹。校长克雷格·卡尔霍恩指责BBC“从一开始就说谎、骗人”。他亲自写信给BBC总裁霍尔,要求停播这期节目。卡尔霍恩还认为,这部纪录片让学生承担如此大风险,结果拍摄的内容还是“老一套”,“全都是朝鲜希望旅游者看到的”。BBC《晚间新闻》栏目2010年曾赴朝鲜访问。拍摄的画面包括:朝鲜农场普通人家举办的丰盛宴会;芭蕾舞团在剧院演出,用舞蹈讲述成功建设一座水电站的喜庆故事;朝韩两国非军事区等一系列场景。

  学院学生会秘书长亚历克斯·彼得斯·戴更是直斥BBC节目组的做法“很无耻”,实际上是拿学生们当“人盾”做掩护,若访问期间被东道主察觉,学生们无疑将会陷入困境;学院教授加斯凯尔则说,学校的老师们很高兴,没有落到去朝鲜监狱里捞人的地步。一旦出事,学校的学术独立和完整都会受到损害,无法对朝鲜继续进行合法的研究,学院在海外的声誉也会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在国外工作的师生也有可能遇到麻烦。

学生究竟知不知情

  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BBC声称制作和播出这一节目是出于公众极大的兴趣,因此,为了“保护受众利益”,仍“力排众议”于15日当地时间20∶30按计划播出了这期《广角镜》节目。对于团里的学生们对暗访偷拍事先是否知情,伦敦政经学院及BBC各执一词。院方说,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真实情况,彼得斯·戴就表示,BBC对学生们撒了谎,利用了这些学生;BBC则坚持认为,这些学生在启程前已经收到了清楚的警告。新闻节目部主任托马斯说,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只欺骗了朝鲜政府一方。他们告诉学生说,记者会假扮成历史学教授一起去朝鲜。一旦他的身份暴露,就意味着大家都会被拘留或逮捕。学生们在得知内情后都完全同意他们的做法。只有3名学生要求在片中对自己的影像进行技术处理。

  不过,托马斯承认,在进入朝鲜前,他们又把斯威尼的妻子和摄像师塞进了这个团队。知情者透露,斯威尼的妻子就是《广角镜》栏目的制片人。这个访问团也是她出面拉来赞助,并以伦敦政经学院下属的一个学会的名义组织的。所以,这个访问团实际上是打着伦敦政经学院旗号的BBC摄制组,3名记者加10名陪衬学生。3名记者的朝鲜签证都是假冒学院教职员及学生的身份骗取的,访朝期间,斯威尼也一直以学院教授的面目出现。

  在这8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最有发言权的是本该是主角的学生们。一名被BBC记者在朝鲜当作“人盾”的女学生15日就公开谴责,BBC利用并背叛了她。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4月16日报道,这名伦敦经政学院的学生说,她被记者置于险境,并说在北京的一个晚上,大家喝了酒之后,她才获悉随行的记者要在朝鲜秘密拍摄的实情。

  报道称,这名年轻女士要求媒体不要透露其姓名。她说,伦敦政经学院的10名学生在进入朝鲜的几个小时之前,才得知他们将为BBC的秘密拍摄活动打掩护。在这些学生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8岁。

  这名学生说,记者约翰·斯威尼请大家喝酒,之后学生们才得知,他打算在朝鲜偷偷拍摄一部纪录片。她说,甚至在乘飞机前往平壤的途中,至少还有一名同学对此一无所知。

  这名学生否认了BBC的说法,即BBC方面曾三次提醒所有学生,和一名偷拍记者一同进入朝鲜是有风险的。她说:“对风险进行介绍和在乱哄哄的酒吧里喝啤酒之间是有区别的。”

连累英国其他大学

  这名女生的父母对BBC记者的偷拍行为已做出了正式投诉,说女儿以为这是学校通过格里姆肖俱乐部组织的一次旅行。该俱乐部是与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关系系有联系的一个学生社团。俱乐部否认参与了BBC的欺骗活动。

  报道指出,此前学生们被告知,斯威尼的妻子是伦敦政经学院的毕业生,这次行程是由她组织的。不过在他们抵达北京前,没人跟他们说过她与《全景》节目及约翰·斯威尼之间的关系。

  按照BBC《广角镜》节目组分辩的逻辑,学生们是事先均已被告知并同意记者随行,他们完全了解此行的潜在风险。言外之意,如果指责BBC,那学生们也是同谋。实际上,BBC是利用年轻人的心理耍了个花招,组团时告诉学生们只有一名记者随行,在北京转机时,才说另有两名记者也需加入。显然,尽管风险系数明显增大,对这些学生而言,此行目的地近在咫尺,已是“欲罢不能”。

  无论学生们知情与否,可以肯定的是,BBC这次“成功”的策划完全绕开了伦敦政经学院院方,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参团年轻学生的好奇和冒险心理,因而被指有违新闻职业道德。BBC节目组认为,外界对朝鲜知之甚少并渴望了解,BBC拍摄的纪录片“极其”符合广大受众的利益。而伦敦政经学院则表示,新闻调查以公众利益为先不错,记者为获取新闻不惜冒险也值得赞赏,但BBC无论如何不该冒学院之名,以学生可能遭遇不测为代价去实现上述目的。院方透露,访问团里已有数名学生反映他们收到了已了解真相的朝方发来的威胁电邮。平壤方面的威胁说,如果BBC不同意放弃播出这部纪录片,它将对学生们采取报复行动。就在这种情况下,该片仍于15日晚上播出。

  代表英国高校利益的“英国大学组织”的负责人日前发表谈话说,BBC这次假借学生团体混入朝鲜偷拍的方式非常不可取。受影响的恐怕不仅仅是伦敦政经学院,还会连累英国其他大学,这对各校今后海外学术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极为不利。

我们还能信BBC吗

  事实上,BBC近年来一直丑闻缠身。最严重的当然莫若去年10月掀开盖子的已知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萨维尔性侵案,随着调查的深入,萨维尔性侵受害者的人数达到400多人,而且越来越多BBC现任或离职员工被牵扯进漩涡,其中不乏娱乐明星和“知名人士”。如前主播迈克尔·苏特因被指控对未成年人进行性侵犯而出庭受审,59岁的苏特被控于1979年至1999年之间18次性侵男童,共涉及6名少年儿童,此外还性侵过一男一女两名成年人。

  就在萨维尔案沸反盈天之际,又发生了50岁的BBC男记者乔斯林自杀案。死因是被女同事性骚扰而不堪重负,其家人指责BBC管理层早知此事且有机会阻止悲剧发生,但“未采取任何行动”。许多媒体人干脆认为,真正的腐朽不仅在于有员工参与类似丑闻,而在于BBC对丑闻的态度,“体现了BBC的‘腐朽企业文化’”。

  BBC对自己员工性侵案的表现极差,一直遮遮掩掩,但它对不久后一位资深议员的“性侵案”却“积极”过头,最终自打耳光,被迫承认是不实新闻,并导至上任才54天的BBC前总裁恩特威斯尔引咎辞职。BBC被称为“丑闻的同谋者”,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和指责,严重削弱了BBC的品牌公信力。在网络上,不少英国网民发问,“我们还能相信BBC吗?”

  在其他方面,BBC似乎也“劣迹斑斑”,去年11月,BBC一名战地记者在推特上转发了一张名为“遭以色列袭击的儿童”、实则为发生在叙利亚的照片,引来多方谴责;没过几天,BBC在《安德鲁·玛尔的世界史》的一段模拟少数古代部落生活的情景剧中,为本该裸体装束的演员穿上了兽皮或布料制成的服装,被认为是“为了商业原因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以“揭露事实真相为宗旨”的BBC转向了新闻真实性的背面,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BBC的节目和网站其实“常常为了通过审查而使内容失实,只不过只有专业人士看出来而已”。

  BBC在朝鲜的此番作为再次引发人们热议:BBC做新闻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为达目的真就可以不择手段?去年年底上任的BBC新总裁霍尔上任时信誓旦旦地表示,将致力于确保BBC走出危机,仍然成为“世界上最好的新闻服务机构”。现在看来,霍尔和BBC都任重道远。

  (据新华社、央视)


浙江日报 观天下·环球眼 00019 BBC再踩新闻道德底线 2013-04-22 浙江日报2013-04-2200010;浙江日报2013-04-2200020;浙江日报2013-04-2200025;浙江日报2013-04-2200019;浙江日报2013-04-2200023 2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