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再见,胶片时代

北京国际电影节关注电影数字化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

  记者 吴孟婕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第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外电影合作论坛”上,中法合拍电影《狼图腾》正式签约。不过,观众要看到这部电影恐怕还得等一段时间——据该片导演让·雅克·阿诺透露,电影为了呈现自然界的奇观,将以3D形式呈现,预计拍摄制作时间至少需要4年。

  看起来,电影数字化、3D技术之于商业电影尤其是那些视觉大片,重要程度已不亚于魔术师手中的魔杖。

  继数码相机全面取代胶卷相机、电子阅读正在赶超纸质阅读之际,电影产业也已站在了一个新的时代门口。去年此时,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携其3D技术亮相北京,分外抢眼;而在今年的论坛上,科技仍然是各方关注的热点话题。

  胶片将退出历史舞台?数字技术是否会在未来一统天下?这些问题在2011年世界最大的电影胶片供应商美国柯达公司传出破产消息时被提出。事实上,近两年来,数码取代胶片的速度确实一日千里:马丁·斯科塞斯、李安等电影界的传奇人物已纷纷转投数字的怀抱;冯小刚日前表示,《一九四二》是他的最后一部胶片作品,新片《私人定制》将采用数码拍摄;不久前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上,除了向已停止生产电影胶片的柯达公司颁发了“向先锋致敬”特别奖外,两名默默无闻的胶片冲洗师吕丽桦和高天宙也获颁 “专业精神奖”。他们说,想不到,与胶片的告别竟来得如此之快。

  “冲洗”胶片是电影制作的最后一道程序,在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高天宙每个月要冲印2000个电影拷贝。“冲印胶片是个技术活。演员可以NG,摄像可以NG,唯独胶片冲印不行,一旦出错,时间与金钱的损失是难以估计的。”他说。

  成本问题,或许正是胶片败给数字的重要原因之一。“喜欢胶片的人有个形容词,叫做‘菲林感’(film like),是指胶片带来那种色彩浓郁、厚重,同时又含有颗粒感的画面——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色彩还原度、饱和度高。但胶片拍摄的成本要比数码贵一倍以上。” 好莱坞资深立体摄影师托德·科根对记者说,“而数码的优点则是便宜、快捷、细节精准,且随着生产胶片的公司越来越少,成本也越来越高,即使现在很多导演还想坚持用胶片,可能大多数投资人都会说不。”

  根据电影产业一家权威研究机构的报告,到2015年,胶片放映将从商业领域基本消失。演员刘青云说:“尽管不舍,我们唯有接受,向前看。”

  相比于胶片放映设备一套大约3万美元的价格,数字放映设备要昂贵得多,一套大约需要8万美元。因此,尽管电影放映的数字化进程早在十年前就已初显,但进展缓慢。

  直到2009年,《阿凡达》引发了3D风潮,数字放映的优势将潘多拉星球的奇幻展现得淋漓尽致,影院的数字化改造也在同一时间开始突飞猛进。

  数字化将对电影创作产生什么影响?在本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眼中,尽管胶片是更具温度的表现方式,但,“数字摄影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不可逆转。”他同时指出,3D和特效技术不应该是“美”的基本原则,电影创作必须顾及严肃性和艺术性。

  在数字和3D技术的协助下,光影从未如此超脱,又如此亲近,近到观众可以听到演员的呼吸,数清他们脸上的泪珠,感受到心灵感应的美妙。如果拍摄技术能为故事呈现提供更大、更广的维度,何乐而不为呢?又或许,作为艺术的工具和手段,一切与胶片和数字有关的争论将在电影的意义面前止步。因为艺术,是人的创造、灵感和体验,而电影的意义,就是电影本身。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再见,胶片时代 2013-04-22 2995994 2 2013年04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