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90后求职,路在何方

  编者按:不知不觉之间,90后大学生已经走上前台,成为求职市场的主力军。

  据统计,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699万,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3月,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硕士毕业生签约不足三成,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前几天,杭城一名90后大学毕业生给报社寄来一封信,诉说了求职路上遭遇的困惑和迷茫。面对空前的就业压力,他们该如何迎接挑战、展现自我?社会各界应当给予怎样的“传帮带”,帮助他们顺利就业?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90后求职记”,敬请垂注。

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来信——

90后求职,路在何方

  浙江日报编辑部:

  我叫马乐,是杭州城北某大学大四学生,今年6月即将毕业。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一样,眼下正忙着四处找工作。可是眼看就要毕业了,我却还像只没头苍蝇,四处找工作,又四处碰壁……这几天杭州越来越热,我也越来越焦躁不安,无所适从。

  我一直在想,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找工作为什么会这么难?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说起我找工作的时间也不短,从大四第一学期就开始了。最初去的是学校的招聘会,第一次接触招聘会的我,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很兴奋。可是几圈逛下来,心里却有点落寞,因为我竟然不知道自己该找什么样的工作,也不知道应该选择哪家单位。平时,我们在学校里更多的是接受专业上的教育,而就业方面的知识我们了解得实在太少。第一次逛招聘会,没投出简历,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失败了。

  后来,有经验的同学推荐我去网上投简历,这次我认真地做了简历投向几家公司。几天后,有两家公司通知我去面试,当时我心里别提有多激动,仿佛看到工作正在跟我招手!没想到,等待我的却是无尽的失望。第一家公司是做电子商务的,说我专业不对口,面试失败。另一家公司是生产智能仪表方面的,专业对口,面试也顺利,但面试官知道我不是杭州户口、在本地又没什么背景后,情况急转直下,我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就被告知没有录取。

  我有点懵了。想起大学这几年,晚上室友们常常聚在一起憧憬着毕业以后的生活,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将来组建一个安逸的小家庭,大家还能开心地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而这一切现在似乎都要落空了……

  寒假回家,在父母的宽慰下,我静下心来调整心态,重新出发,继续摸索。我想,只要不放弃,总会有希望。通过前几次找工作,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大致有一个方向:技术类工种,能跟自己专业知识挂钩,薪酬不需要很高,有发展前景就行了,工作地点首先考虑杭州,杭州不行,浙江其他地方也可以。本以为有了这样明确的定位,要求也不算高,工作应该离我不远了,但是现实又一次把我击倒:我在网上投了几十份简历,全都石沉大海。

  前几天,我又去了省人才市场的招聘会,好不容易看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却被告知应届毕业生缺乏实际经验,他们需要能直接上手工作的。听着招聘人员的答复,我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在学校里,捧着书本天天读书,以为自己掌握了基本技能,但实际上,我们缺乏的太多,尤其是自动化专业,更需要实际操作能力。如果当初学校能多给我们一些实践的机会,也许不会是今天这样的局面。

  以前从来没想过,找工作对我来说有这么难。难道我不够优秀吗?我在学校里获得过奖学金,也经常参加社团活动,自身条件还可以,为什么一直找不到工作?晚上躺在床上,我总是这样问自己。说真的,有些家里有背景的同学,在家人的帮助下早就轻轻松松地找到工作了。但身边像我这样的同学也不少,找工作快一年了,一无所获。大家都很疑惑,如果没有社会关系,我们难道就找不到工作了?

  有了这几次失败的经历,现在我心里很迷茫。都说这两年是史上最难找工作时期,作为应届生的我,没有经验、没有社会阅历,家里又没有背景,不知何去何从……

  我从小生长在绍兴农村,父母在企业打工,收入不高。我心里很清楚,家里供我上大学已经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爸妈对于我未来的工作也帮不上什么忙,都要靠我自己慢慢摸索。

  我一年的学费是2万元,平时生活费也算节省,即使这样,一年下来也要3.5万元左右,父母的收入一半都花在我身上了。原本以为,考上大学就能让爸妈松一口气,不用让他们替我操心,现在该是我反哺的时候了,没想到我这只“凤凰”还没飞多高,就快折翼了。

  4场招聘会,7场面试,海量网投,至今颗粒无收……真不知道接下来还要跑多少场招聘会,投多少份简历,面试多少次,心中满是惆怅。我知道,即使我最终都没找到称心的工作,也会成为学校100%就业率中的一员。可是,这样的就业率统计,意味着什么?对我们找工作有什么用?像我这样的应届毕业生,究竟应该怎么找工作?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90后求职,路在何方 2013-04-19 2993309 2 2013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