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 集中供秧不误时
见习记者 肖艳艳 通讯员 俞胡斌 寿洁莉
本报诸暨4月18日电
见习记者 肖艳艳
通讯员 俞胡斌 寿洁莉
地头上,一盘盘翠绿的秧苗排成一列,陈沿耿驾驶着高速插秧机几分钟一个来回。虽然每天要插30亩早稻,但他仍显得格外轻松:“现代农民舒服多了!”
“步进式插秧机、高速插秧机引进好多年了,可是农民自家培育的秧苗不适合机器操作。”诸暨市农机管理总站站长马飞端起一个育秧盘,秧苗排列得整整齐齐。“我们从去年开始全面推广集中育秧,插秧的机械化水平一下子提高了。”
现在,诸暨每个乡镇都建立了集中育供秧示范点,在重点合作社、重点大户首先推广应用后,带动了更多的合作社农户和散户参与。陈沿耿所在的王家井镇生初农机专业合作社,今年700多亩早稻全部应用集中育秧。
田埂那头,农户孙初一家还在手工直播。“只种了8亩多,反复弯腰还真吃不消。”看着邻家合作社地块上的插秧机来回往返,她有点羡慕。“人家一个来回赶上我一天的活。下一季我家也要试试。”
生初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宣生初告诉记者,去年市里补贴了20万元建起农机三中心(包括烘干、育秧和农机服务),现在不光合作社成员的秧苗在这里集中培育,周围的散户也开始把育苗和插秧工作委托给中心了。
走进育秧室,是一台全自动育秧机。宣生初演示,从培土到播种全在流水线上完成,播种好的育秧盘放在育秧棚里三层立体培育,节省了不少空间。秧盘还可以自由转动,以接受更多的光照。
“以前自己家搭个棚子,天气一冷一热处理不好就会减产。”5年以前,陈满清一家只能种30亩地。采用集中育秧之后,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600亩。
这几年,诸暨市把水稻集中育供秧工作作为粮食生产工作的重点,并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目前,全市有集中育秧点92个,其中季育秧能力3000亩以上的有5个。预计今年应用集中育供秧的早稻有3.5万亩,占到80%以上。
记者随后来到王家井镇淀荡坂村,俞水金家的早稻已经插了一半。“以前插秧要搞人海战术,我家150亩地不雇20个人抢着插完肯定影响收成,现在几台插秧机就可以搞定!”他告诉记者,集中育秧后,平均每亩地的成本降了100元。
王柯芳所在的淀荡坂农机合作社,以农业服务为主。从2006年试点集中育秧,最多的一年给5000亩水稻提供秧苗。除了合作社成员,现在村里所有散户的秧苗都由她提供。“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农村劳动力成本涨了不少。用上机器,既省钱又省力。”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