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科学 百日谭”活动请来疾控专家——

理性认识禽流感病毒

  本报杭州4月18日讯

  记者 董颖 通讯员 邰秀珍 江歆

  今天,由省科协、浙报集团主办,浙江日报、省科技馆和果壳网承办的“[科学] 百日谭”活动,请来了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陈恩富主任医师,省预防医学会理事、省政府参事、省疾控中心病毒所名誉所长卢亦愚博士,与读者共同直面H7N9禽流感。

  卢亦愚说:“首先,H7N9禽流感病毒对禽类来说致命性很弱,是一个弱势病毒,但一旦感染人类后,造成的伤害好像比较严重。但随着我们对病毒认识的增加,目前的治疗方法使死亡率大大下降。”

  H7N9禽流感病毒是否已经变异?如果变异了,是否就存在人传染人的可能性?

  对此,陈恩富认为,目前对两千多名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过的人群进行医学观察,并未发现传染迹象,就表明H7N9禽流感病毒人传染人并没有那么容易。卢亦愚也认为,从目前的观察来看,H7N9禽流感的变异速度并不是很快,“病毒即使变异也要让自身能在所处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要不它就等于自我毁灭。”

  陈恩富谈到,上海一个家庭三人中有两人已经确诊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另外一人因去世无法采集标本,这是一起家庭聚集性的病例。但是,父子三人的感染,是因共同暴露于禽类或其污染的环境,还是因相互之间传染所致,目前仍然在调查中,没有得出最后结论。这起家庭聚集性病例从总体上并没有改变我们对这个疾病特征的认识,H7N9仍然是从禽到人传染,没有发现人传染人的证据。

  既然是禽传染人,为何大约四成的感染者并没有禽类或禽类市场暴露史?

  “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清晰回忆暴露史。比如,H5N1禽流感病例中,50%的病人知道自己发病之前的接触史,另外50%是回忆不起来的。有的病人发现时已经处于危重状态,其病前详细的活动经历家属也很难提供。也有个别病人不愿意提供详细的病前活动史、接触史。”陈恩富说。

  但是,这些困难并不影响我们对这种疾病的传播方式、感染病原的认识。卢亦愚解释道,目前我们推断还是从禽到人的传染,即暴露于禽污染的环境或者直接接触禽导致感染。城市的活禽市场现宰现卖是导致发病的危险因素。例如,在活禽摊档往往有一个褪毛设备,里面有热水,把鸡放在里面高速转动,这样就容易形成气溶胶。如有病毒,从它附近经过的人就有可能吸入,这是我们所怀疑的重要的导致人感染的暴露环境。

  今天的活动中,读者比较关注的仍然是到底能否吃鸡蛋、鸭蛋以及鸡肉、鸭肉。

  “烧熟烧透比较好一点”,陈恩富说,“鸡蛋表面往往会有一些鸡粪,有的是看得见的,有的是看不见的,我们在做鸡蛋食品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就怕没烧熟,本身蛋壳外面的病毒、细菌污染到蛋黄里,你烧熟加热又没有到那个程度,不会把它杀灭,这样的话吃起来可能会有问题。”卢亦愚补充说:“对于目前的禽流感,其实吃熟的就没问题,烧熟的酱鸭、鸡、鸡汤都没有问题。”

  另外,对于是否要避免或减少去户外的机会,防止被野鸟传染等问题,陈恩富认为,目前仍然不能排除野生鸟类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并向人直接传播的潜在风险,野鸟被感染病毒后形成带病毒不发病状态,向外扩散疫情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理性认识禽流感病毒 2013-04-19 2993313 2 2013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