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便下风华日
——评苏沧桑散文集《所有的安如磐石》
孟繁华
孟繁华
苏沧桑是一位散文作家,她生活在南中国的湖畔竹林边,执笔为文二十余年,有多种文集问世并获过“冰心散文奖”。这部《所有的安如磐石》,被称为是“散文中的天籁之音”,是苏沧桑十年磨一剑的散文精品集。文集凡五辑:分别命名为“它”、“我”、“他们”、“眼前”和“远方”。这些命名和它的内容,基本在昭示一个声音,那就是书的扉页提示的“像祖先那样,依从心灵的声音休养生息。”如果用现在时髦的说法来分析的话,这是“反现代的现代性”,现代化将我们世代梦想的物质丰盈幻化为现实,同时我们也终于尝到了它酿造的如影随形的苦果。于是,反省或检讨“现代”的一厢情愿,就成为苏沧桑散文锋芒锐利指向的一个方面。这倒不是说苏沧桑如何用理性方式直指“现代”的要害,而是通过她的文体形式和情感方式,以不同的具体形象,类似《诗经》中“兴”的表现方法,“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托“草木鸟兽以见意”。比如她写竹、写水、写地气、写树、写米、写地痛,这些外部事物一经她的表达和讲述,就不仅仅借景抒情、抒怀状物,她要表达的是与现实、与我们有关、切近而紧迫的问题。她写高尔夫球场的地:那里“湖光山色、绿草如茵、沙坑果岭,无论是球场的景致还是球道的长短、难度,都是设计者精心设计、刻意雕琢。可它的宿命,生来就是挨打。”(《地痛》)
与其相比较的,是——……儿时学自行车摔到农田里,那沁人心脾的泥腥味……翘檐的老屋……后山的小溪、映山红和一座座老坟……外塘姨婆家海泥鳅的无比鲜美,沙子炒蚕豆让人心碎的香,刚出锅的小葱炒土豆,鸡鸭狗打架……黑白照片里母亲的纯美……上学路边一丛比太阳还艳的野菊花……毛竹搭的戏台……母亲亲手做的嫁衣……异乡街头飘来的家乡海鲜汤年糕的味道……泛黄的手写书稿……黑板上熠熠生辉的词语——淳朴、诚信、正直、坦荡、理想、快乐……(《地气》)
“现代”就这样将诗情画意和田园风光永远地变成过去。“战胜自然”、“改天换地”的口号似乎实现了,但是,在这远非理性的观念和道路上,我们真的找到了我们希望找到的东西了吗?在苏沧桑的比照下,我们看到的只是触目惊心的沧海桑田。
因此,苏沧桑虽然处江湖之远,但她“位卑未敢忘忧国”。她曾在书的后记中表达过她近年来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感受——“最近这一个十年,我表面平静,内心汹涌。夜深人静时,我清晰地看到自己以及和我一样匍匐在大地上的动物们、植物们、人们的生态堪忧——离最初的朴实、纯真、安宁、诗意,越来越远;离一种安如磐石的幸福感,越来越远。”
作为一位散文作家,特别是一位女散文作家,苏沧桑当然不是专事社会文化批判的职业斗士。这也诚如著名作家张抗抗在本书序言所说,沧桑写的是她的“痛与梦”。她更多的散文还是写她亲历的人与事,写她的梦幻和理想。在她的作品中,她写保姆、女儿、朋友、父亲母亲、写犯罪的少年、写梅家坞和种满庄稼的花园、写人心的善和人间的暖意;写渴望“像仙女一样”地生活、当然也写异国情调他乡异客、“自由飞翔”的“我”、“依从心灵的声音休养生息”的“他们”、那看似“走得很慢”、也许是“走在最前面的”眼前事物、以及与信仰和普遍价值有关的“远方”想象等,在苏沧桑的笔下飘渺而柔美,端庄又俊逸。
苏沧桑散文的书写对象,大多是诗的题材,特别是题目,极富诗意。从她的散文中可以明显感知,她有良好的传统文化修养,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功底。她对传统文学中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显然格外意属,当然,她也热爱梭罗的《瓦尔登湖》、德富芦花的《自然与人生》。因此,她的文章既有传统中国士大夫的风雅意趣,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既有国事家事天下事,又有风声雨声读书声。但是,究其散文的最大魅力,还不止是书写的对象或遣词用语,最重要的还是她的真情实感,她的这些文字是从心底流出的文字。有幸邂逅《所有的安如磐石》,眼前浮现的作家苏沧桑便是——“休提纤手不胜兵,执笔便下风华日”的形象。相信她苦心经营种下的这些文字,“深浅不一的疼痛与忧伤”,一定能够实现她唤醒哪怕一座仍在沉睡的“珊瑚礁”的真切期待。
(作者为国内著名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