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人文世界

文章导航

五洲宾朋来此寻茶、问茶、品茶,杭州“全民饮茶日”叩响——

茶人三部曲

  老百姓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骚客也有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

  在这里,“茶”是唯一的交集,雅俗共赏。

  江南雨生百谷的时节,漫山茶树青翠欲滴。谷雨,历来有摘茶的习俗,传说这天的茶喝了让人清火、辟邪、明目。

  把谷雨定为“全民饮茶日”已在杭州民间尝试了5年之久。今年的谷雨在4月20日,是被正式列为杭州地方性法定节日的“全民饮茶日”。

  就在谷雨前5天,来自法语、匈牙利语、塞尔维亚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韩语、日语等10个语种的不同国家的外国友人来到了浙江农林大学,以茶聚首,“чаj”、“teo”、“Tea”……他们用不同的语言传播着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一个茶叶的国度。目前,我国茶叶已行销世界五大洲上百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上有50多个国家引种了中国的茶籽、茶树,茶园面积已达247万多公顷。

  而山水清明的浙江,从来就是茶的故乡。

  这些天,我们跟随外国友人,开始了与茶的亲密接触,一起感知历史尘烟里那一道道茶的风景。

  茶,是一段路程。一道茶,就是一种人生。寻茶,问茶,品茶,都是在寻觅一种心境。

寻茶

  来自日本的山下哲也没想到,这会是一趟“朝圣之旅”。

  余杭径山的茶农家,就笼在一片翠绿的茶色中,澄净如水,青烟缕缕。这里是山下哲也结下的“茶亲”家。

  “茶亲”因茶结亲,是比农家乐更亲密的一种关系指称,一种新鲜的叫法。

  来访者在茶农家吃饭,并住上几日,跟随体验茶农的生活和劳动方式,共享茶农生活的点滴乐趣,从而与茶农结成深厚友情,如同家人一般的温暖,这便是“茶亲”的意思。

  山下哲也看着茶农们在径山上采摘下肥硕的芽叶,经一道道工序,制成香气宜人的新茶,再置于精致典雅的器皿中,氲着朦胧的烟气,同亲友宾客一起轻品细酌,享受一份诗意的消遣。

  “径山茶!”在与茶农为期两天的朝夕相处后,山下哲也已能用汉语讲清这种茶的名称,而更让他难忘的,是径山茶与日本茶道的渊源。

  径山寺种茶历史悠久,据清嘉庆年间修的《余杭县志》记述,唐天宝元年(742年),径山寺开山祖师法钦就曾“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过了几年,茶树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这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径山茶,吸引了异国求道者纷至沓来。

  根据日本18世纪的百科全书《类聚名物考》记载,日本高僧南浦绍明于正元年中(1259年)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径山茶宴正是日本茶道的远祖。

  来自加拿大的李莎·卡尔杜奇结的“茶亲”在湖州。她听到的是另一个有关“茶圣”的传奇。

  “茶圣”陆羽,就终老在湖州顾渚山。

  那是大唐贞元二十年(804年),那一年,陆羽写的《茶经》在江南正流行,饮茶俨然为当时的一种时尚。据宋人笔记描述,陆羽临终之前,让童子烹了一壶紫笋茶,炉火明灭,隔着窗棂,陆羽看见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皇家茶厂——贡茶院,正在烘焙紫笋茶。

  在之前的几十年里,顾渚山的紫笋茶还默默无名,是陆羽在《茶经》中把它评为“浙西第一茶”才名动天下,连唐朝皇帝也动心了,在湖州的这座小山上建起了贡茶院,把紫笋茶和金沙泉一起列为贡品,清明之前,快马送至长安,赶朝廷一年一度的清明宴。

  也是在这一年的秋天,日本僧人最澄跟着第十七批遣唐使来到中国,在台州章安登陆后,寻到了天台山,跟随行满高僧学法。

  在秉烛抄写天台教义时,最澄发现了行满手抄的《茶经》,他爱不释手,也顺手抄了一册,就是在天台学法的半年时间里,最澄跟着师父行满爱上了喝茶。次年回国时,最澄的行囊里放了一本手抄的《茶经》,还藏了一包茶籽,最澄带回日本的茶籽几年后成了一棵棵的茶树,日本人最初喝的日本茶,就来自这些最澄种下的大唐茶树。

  “很多日本人都认为,茶是最澄来中国时把它作为一种药材带回日本的。”山下哲也也认可这一点,所以,这一次来浙江,也成了他的朝圣之旅。

问茶

  如何引领不同国籍的人,在绿色的茶世界里畅饮这杯中华香茗?

  “文化。”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院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王旭烽找到了答案,“中国是可以品饮的,品饮的正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王旭烽说,茶文化是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与精神综合并存的形态,囊括了有关茶的精神功能方面的一切,主要特质为天人合一,和谐美好,精行俭德,厚德载物。对茶文化的一切感知与认知,都必须自“爱茶”伊始。

  为了让外国友人爱上中国茶文化,王旭烽牵头为这些来自10个语种不同国家的外国友人开设了普及茶文化的速成班。

  课程是从种茶树开始的。亲手栽种一棵茶树,是在无形中赋予茶与种茶者一种关联,一种“亲情”。一大早,10棵代表10个不同语种国家的小茶树在浙江农林大学的小山坡上扎下了根。

  “想到这棵茶树将在这里生长并产出很多茶叶,就觉得很幸福,因为这是我自己栽的。” 看着亲自种下的茶树在朝阳下展现出蓬勃生机,日本人臼井裕之一脸兴奋,早在29年前,年仅16岁的臼井裕之就来过中国,故地重游,他说:“很亲,像是回家了一样。”

  茶与文学、茶与艺术、茶俗、茶文化与旅游、茶会……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的老师们亮出了十八般武艺,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多个维度。

  “我自认为对茶学已经有一些了解了,但没想到中国茶文化居然如此博大精深。”意大利的波尼诺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二十多年,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通”,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对于一位外国人而言仍显深奥。每堂课,波尼诺都会抢占教室第一排的有利位置,认认真真记下老师讲的所有内容,全神贯注地听完所有的课。

  “我对绘画很有兴趣,最感兴趣的内容是茶与绘画,茶文化在绘画中的表现手法让我很惊叹。”波尼诺兴致勃勃地向我们讲述起她这几天里学到的内容,好似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宝藏,她对宋代刘松年的《撵茶图》充满了敬仰之情,也对齐白石《煮茶图》里那种淡泊宁静的气息赞叹不已。

  在意大利,茶文化并不如东亚地区深厚。据波尼诺介绍,意大利的平民阶层大多喝袋装的英国红茶,中上层阶级偶尔会品尝中国茶。在他们的饮品中,咖啡仍是主要的。“但是在你们中国,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会喝茶。这很神奇。”波尼诺羡慕地说。

品茶

  翠色的茶水一泄如注地落向品茗杯,茶艺老师钟斐手中的紫砂壶一放一落,优雅自如。

  “天哪,太有意思了。”看完老师的茶艺演示,来自墨西哥的劳尔用中文这样表述他此时的心情。

  茶艺一词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包含了技艺层面与精神层面。一个好的茶艺,是指在各个环节和要素中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兼具审美追求与情趣。茶艺,讲究完整无误的技术,更要在技术中融入审美技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钟老师挺身端坐,面带微笑。她从茶船里一件件取出各种茶具:茶储、茶藏、公道杯、赏茶盒、茶则、品茗杯……再用娴熟优美的手法沏茶、温杯。每一次盖茶壶盖,都会柔荑回旋,在杯子上方轻轻转一圈,优雅至极。

  别小看了茶艺,即使有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外国来的这些“新手”仍然有些力不从心,有的步骤错误,有的姿势错误,有的直接操作失误。来自墨西哥的劳尔在注茶时,就把右手中指按在了壶盖的出气孔上,结果压强导致水无法从壶嘴流出。

  品茶也是颇有讲究的,当奉上茶水时,品茗者应该用手指轻敲桌面两声,以示感谢。这种感谢方式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在中文里,“手”、“首”同音,因此,“叩手”偕同“叩首”之音,以表示感谢之情。

  品茶之余,还有品茶点,尝茶宴。

  来杭第一天的茶宴上,面对席上琳琅满目的茶菜肴,来自韩国的安贤珉大开眼界,因为这些菜都是“以茶入菜”的。

  “茗菜鱼圆汤、抹茶冰淇淋、红茶功夫蛋……种类太丰富了。” 安贤珉兴奋地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那道“乌龙云腿”,这道菜用普洱、乌龙茶外加鸡蛋和火腿制成,味道非常精美,“我在吃的时候还记下了它的主要配料,准备回去自己尝试制作。”

  在此前,安贤珉也接触过中国的传统书法与绘画艺术,但都无法深刻体会。但是茶却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我通过茶宴的角度打开了一扇门,这扇门让我掀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角。”

  在中国文化中,以茶入菜非常普遍。历史上著名的宋代径山茶宴、清代三清茶宴都是先例。宴主在以茶设宴的同时辅以一些茶类食品,与宾客“把茶言欢”。当然,喝茶仍是最主要的环节。清代三清茶宴用梅花、佛手、松仁子制茶,以雪水烹之,格调极高。

  来自匈牙利的维欧莱达也对烹饪颇感兴趣,茶宴也成了她与中国茶文化之间的一种缘分。“茶宴显然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宽泛魅力。”在农家体验中,她在萧山三清茶的茶农家,亲自炒了回茶,圆了烹饪梦。

  “我们要把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品着香茗,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友人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因为,文化无国界。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 00017 茶人三部曲 2013-04-19 浙江日报2013-04-1900014;浙江日报2013-04-1900010;浙江日报2013-04-1900012;2990879 2 2013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