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鲁译元:齐门真君子

  王建国

  在一个风和日暖的午后,记者有幸拜访了从北京回乡探亲的齐白石艺术第三代传人、著名书画家鲁译元先生。

  鲁译元,衢州市龙游县人,白石老人四子齐良迟先生第一位入室弟子,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齐白石书画艺术鉴定特约专家。他悉心钻研绘画艺术,诗、书、画俱进,被齐良迟称为“齐门之真君子”。

初结书画缘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地震波及北京、天津,不少民房倒塌,他所在的部队成了当时抢修首都民房的主力军。已经是铁道兵12师一名年轻军官的鲁译元也带领一个排在全国政协礼堂一带投入抗震救灾。当时,年近花甲的著名书画艺术家、齐白石四子齐良迟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街道当木工。平时干完活,老人就在附近公园、胡同里来回转,“游园”的时候,老人认识了这个身着军装,朴实憨厚的小伙子。

  “开始的时候,齐先生和我在大街上聊天,后来熟了,老人邀请我到他家中小坐。我没想到,这一坐就进入了白石先生故居。”说起这段往事,鲁译元依然感慨万分:“当时,故居院内住了七八户人家,杂乱而拥挤,齐先生所居的堂屋也已经历了七次抄家,家徒四壁”。

  尽管齐先生头上顶着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尽管齐先生被多次批斗,都没阻挡一个年轻善良的小伙子对老人的尊敬和爱戴。每逢节假日,鲁译元就去看望老人,与老人的家人更是相处融洽,俨然一家。这段天定的缘分,让一直以来都埋藏在鲁译元心底对绘画的渴望,迅速萌发而不可收。

  1995年,在北京电视台的一次采访中,齐先生这样对记者说:“鲁译元为人非常正直,又喜欢艺术。我们1976年认识,从保持适当的距离到距离逐渐拉近有很长一段时间。后来日久天长,他感觉到我是一个可以接近的画画的老人,我觉得他真正具备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他对绘画的渴望也日益强烈,有了拜我为师的想法,他父亲不在世了,拿我当父亲看待,我也愿意让他跟我学画,这样他就成了我的入室弟子”。

  自从与书画结缘,鲁译元就没有一天的懈怠,一本厚厚的绘画札记清晰地记录了他师从齐先生以来勤奋的书画历程。在这本札记里,详细记录了齐先生多年来对他画作的指点评价。从师28年,每有小得,鲁译元都要登门请齐先生指教,齐先生也都尽心尽力,详细指点,毛病在哪,方法怎样,如何着力,无不娓娓道来,毫无保留。

  鲁译元师从齐门,以齐派大写意为重。大写意绝非求大求乱,胡涂乱抹,虽为写意,然大处浓淡相宜,小处毫发毕现。他尤喜水墨,水墨洇开,或汪洋恣肆,或灵动轻盈,更能体现笔墨的情趣。而水墨,半在用墨半在用水。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皆无神,须浓处精彩而不滞,淡处灵秀而不晦;用水之妙在于干湿有度。鲁译元作画,从不用白色(粉),浓淡间完全靠水来晕染,水少一分则显枯燥,水多一分则混沌,惟有掌握用水之妙,墨色才活,才能苍润而不干涩,才能显其神韵,出其意境。

  比如寿桃。红黄两色落笔于纸上,笔太干则桃硬如石,笔太湿则桃晕如团,色饱满而水相宜方能鲜艳欲滴;再如牡丹,花开一片,热闹是热闹了,但无王者之气。所谓任是无情也动人,风姿不见,怎可称王。为此,齐良迟特嘱鲁译元年年看花,不仅看牡丹,还要看相近的芍药,看出形似中的神不似,看出牡丹的真精神。

  学习中, 鲁译元经常拿着画作、诗词、对联请齐良迟先生指点。一次,齐先生对他的一副对联“书卷行行皆学问,人生处处有知音”非常满意,便欣然命笔:“译元弟子从予游予,喜其砚田长润,画笔勤耕,日有进益。一日来‘补读斋’呈联索书,从来画家求学问,重知音,弟子有此卓识,终能成器。”

画品即人品

  齐派艺术,讲究笔墨功夫和生活情趣并重。在鲁译元的笔下,流淌着他对自然万物的热爱,蓬勃的藤萝、饱满的葡萄、争艳的牡丹、延年的寿桃;还有那多姿的秋菊、甜蜜的荔枝、傲雪的梅花、成熟的枇杷;更有那横行的螃蟹、华丽的锦鸡、畅游的河虾、灵动的游鱼……

  30多年来,鲁译元既继承了齐派大写意大度深远的风范,又能博采众长,学习历代名家的长处,融会贯通,并融进个人的感受和神采,其作品既有长者之风范,又有纯真之情趣;既登得大雅之堂,又融得自然田间,率性而不妄为,精巧而不板滞,大俗大雅尽在其中,形成了富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画风,成为齐派绘画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

  笔墨功夫之外,鲁译元专注于画的意境、情趣。在他的艺术世界里,每一幅画皆有主题,有内涵,有立意。他善于在自然的无限生机中寻觅人的精神境界,抓住自然与人思想的某种联系,缘物寄情、托物言志,以求共鸣。每每创作,他都会在笔墨中注入融融爱心,汩汩诗意,将自己的才学、悟性、审美和时代感受通过笔墨显迹明心。他爱画柿子、白菜,寓意“事事清白”,他爱画梅花,寓意不随波逐流,具铮铮铁骨。

  “我对他的人品是有所知的,跟我19年,我从没有听他跟我说过谁的是非,论别人的短长。画品是随着人品来的,鲁译元肯于钻研,热衷于齐派艺术,但也不排斥其他派别的艺术,不妄论其他艺术派别的长短,这是我觉得画画的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具备了这样的先决条件,鲁译元的路是宽广的。”齐良迟先生1995年曾这样评价他。

  1985年,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成立。鲁译元初任副秘书长和常务理事,后任副会长,一直主管研究会的财务工作,20余年来从未出过纰漏。齐良迟先生生前曾称赞他“工作严谨,视研究会的事如家事,尽心尽力”。1991年,“齐白石与齐白石艺术研究会名家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140多幅名家书画作品中,有28幅白石老人的精品之作,作品价值高达数亿元人民币,由齐良迟先生从各地借来,且多为首次面世。布展前夕,齐先生因身体不适,就将这些作品交给鲁译元负责保管运送,足见其对鲁译元的信任。

  一次,鲁译元把自己的画作送到齐先生家中请他题字。齐先生题好后放在窗台上,不想竟被他人误作是齐先生的作品,在一次拜访中顺手抄走了。齐先生颇觉歉意,特意告知鲁译元重新创作两幅为他重题画作,并从抽屉中拿出一张自己的作品作为补偿。由此而来的馈赠,鲁译元坚辞不受,深受齐先生赞许。1999年冬,鲁译元因病住院,80高龄的齐先生竟三次由人陪同前往医院探望,并题写了“平安是福”四个字送给鲁译元,鼓励他战胜病痛。这么多年来,齐先生不仅在技艺上悉心地指教鲁译元,而且在为人处事上深刻地影响着他。鲁译元感慨地说:“没有老师,就没有我的今天。”

  齐良迟先生去世前,北京电视台曾策划制作一部神州纪事系列片,白石老人是第一集。根据专题片的要求,齐良迟先生约请了白石老人的弟子许麟庐和齐展仪、刘炳森、欧阳中石等谈白石老人的艺术,同时也安排鲁译元谈白石老人的精神追求与爱国情操方面的内容。与当世大师比肩,足见齐良迟先生对他这位弟子的器重。但专题片付拍前夕,齐良迟先生不幸因病故去,鲁译元悲痛之余向师兄齐展仪再三请辞,他说:“老师不在了,和当代书画大家并肩谈白石老人,会让人说闲话。”此时的他,依然视名利为无物,视师长为至尊。

画出精气神

  多年来,鲁译元与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许多艺术家一起,向各大艺术馆捐赠作品,还深入学校、部队、厂矿等基层单位送文化,为非典、南方雪灾、汶川玉树地震、贫困学生、残疾人士慷慨解囊,表现出一位艺术家的高风亮节。这次回家乡,他还应邀到龙游中学讲学,鼓励学生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要能吃苦,要对自己有信心,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鲁译元的人品与画品,正如齐良迟先生在1999年给他题写“斋名”的边款中所写到的:“译元也,入室弟子之第一人也。念(廿)又三载以还,审其崇乎德,治于业之志,乃齐门之真君子也。”

  诗的形态是画,画的意境是诗。白石老人以诗、书、画、印传世,其“题画之字”皆为画之“魂”。鲁译元作画亦多题诗,以之抒胸臆,明心志。在画作《紫藤》中,他题道:“人生香伴苦,始悟屈能伸。画中求乱,乱中求神,问天下高明者以为然否?”人生起伏随意随缘之意跃然纸上;在巨幅《梅花图》中,他题道:“凛冽风中数枝红,年年不忘报春风。傲骨自有芬芳意,惟其不与群花同。”在《荷花图》中题道:“水浊泥污又何妨,映红披绿飘清香。难移秉性廉为上,管它半身昼夜凉。”热情讴歌荷花为了高尚的追求,甘于吃苦受累的不屈精神;在《牵牛花》图中,他题道:“村外小花遍地开,喇叭不吹轿不抬。天然本色随天意,一样惹得蜂蝶来。”把自然景色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巧妙地联系起来,让人感悟深思;在《谷穗图》中,他题道:“拔节扬花总昂头,随风微浪竞自由。人生岁月如谷穗,不到金秋不低头。”把人生几十年从意气风发到宽容大度,从豪情满怀到成熟深思,作了哲理上的比喻,真乃妙不可言;在《螃蟹图》中,鲁译元还一反常人贬损的态度,用褒扬的口吻吟出:“生来起步就横行,赢得世人说纷纷。草虫自识前江阔,是非从勿论阶层。”……他还有多首自题诗也都为人称道:“笔歌墨舞在砚台,废纸三千渐成才。青丝白发多憾事,悟到神处谢朋侪。”、 “一生事业岂成空,南吴北齐在梦中。诗书印画先人品,丹心依旧笑春风。”齐良迟先生生前见到鲁译元的这些题画诗后,欣然命笔:“工农兵一生,诗书画三绝。”

  而今,从中国美术馆到国家博物馆,从世纪坛到全国政协礼堂,从军事博物馆到皇城艺术馆,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到毛主席纪念堂,此中举办的许多国内外极有影响的大展,鲁译元作品无不登堂入室,引人注目。翰园碑林、灵山碑林、黄帝陵碑林、李白纪念馆等多处名胜古迹留有他的佳作;国内外一些政界要人、高级将领、文艺界知名人士、也都收藏着他的作品。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他的作品流传。

  作为齐派艺术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鲁译元告诉记者:“一个书画家,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与求新求变的创造意识十分可贵。只有勤奋多思,才有可能有所进步,有所作为。”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18 鲁译元:齐门真君子 2013-04-19 2978271 2 2013年04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