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本报记者蹲点海宁调研—

三问家庭农场

  开栏的话:除了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机械装备,发展现代农业,还需要什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支持发展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专业合作社等,通过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激发农村生产要素潜能。作为我国现代农业先行之地,浙江在农业经营主体创新中有何新进展?本报今起推出一组记者蹲点调研报道,首篇关注海宁家庭农场创新。

  家庭农场,一个不乏浪漫气息的名词,在这个春天“叫醒”了人们的耳朵。

  两个多月前,备受关注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一如既往再次聚焦三农。而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在这个以创新农业经营主体为主题词的政策性文件中,首次提到了“家庭农场”。

  然而,兴奋之后,冷思考开始:为什么是家庭农场?它与农业大户、合作社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独特作用,未来又在哪里?正是带着这一连串问号,早春二月,本报记者来到我省家庭农场起步较早、已拥有一批示范点的海宁,期盼解开一些疑问。

一问:特色在哪

  乍暖还寒时节,海宁,袁花镇,龙联村,绿林果蔬种植园里生机一片,大棚里花菜、毛豆、芹菜等蔬菜恣肆生长,碧绿诱人。种植园入口,挂着一块醒目的展牌:海宁市菜篮子工程种植基地。陪同记者的袁花镇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的“农场主”名叫张华,今年48岁,本村人。有意思的是,他原本已经洗脚上岸,和家人一起开办了一个纸箱加工厂。2011年,已经小有积蓄的张华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举动:回到村里,承包下45亩村流转土地,和老婆一起重新搞起了农业。“县里农经局的领导说我搞的是家庭农场,我其实也没仔细研究,自己觉得虽然是农业,但也还是家庭企业。”张华告诉我们,因为搞过工业的原因,他做农场完全是做工厂的思路和理念,除了自己和老婆组成的“董事会”外,他还雇了一个负责日常雇工管理的副手,一家人一年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农场。“家就是农场,农场就是家。”

  经过两年发展,现在,张华的家庭农场已经增加到近110亩。

  为什么重归农业,而且搞起了家庭农场?张华坦言,首先是纸箱厂做得比较辛苦,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觉得政府对农业越来越重视,在投资农场之前,他做足了功课,到许多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考察过发现,一般大户虽然凡事亲力亲为,但却缺乏经营管理能力,对市场信息不够了解,赚两年亏一年是常事。而专业合作社虽然相对运作规范,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但是要组织起众多农户一起干,也有很多纠结和问题。

  “比来比去,最后我决定搞家庭农场。”张华说。而在海宁,家庭农场和大户最大的不同在于家庭农场经过工商注册,有法人身份,并有一整套生产经营管理制度。这让张华享受到了很多便利,“因为法人身份、权责明确、经营规范,在申报项目和政府补助等方面比一般大户有优势,去年还获得了规范化家庭农场补助。”

二问:为何受欢迎

  “家庭农场最受欢迎!”在海宁采访时,袁花镇长啸村村支书许国初的这句断言令我们印象深刻。他告诉我们,家庭农场运作规范,市场竞争力强,经营稳定,是村里土地流转的首选对象。今年春节过后,村里集中流转出300亩土地,打算全部包给家庭农场种果蔬。

  为什么会这样?事实上,海宁地处经济发达的嘉兴市,近年来,由于一家一户经营零碎、分散的土地经济效益低,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厂务工,不少没人管、没人种的土地通过流转搞起规模经营,涌现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农民对土地总是有难以割舍的感情。土地流转给谁,不是你租金高就会给你,还要看你用来种什么。”海宁市丁桥镇新仓村村支书陆永明如是解释家庭农场更受欢迎的原因。他介绍,曾有不少农业企业要求流转土地,但村民顾虑重重,担心难以保障自己的权益,因此更喜欢把土地流转给本村大户和家庭农场。

  海宁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当地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1.25万亩,其中20%至30%的土地流向了工商资本,其余的均流向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

  情感因素或许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家庭农场的“特殊性”。海宁市农经局副局长王金明表示,家庭农场除了产权明晰、能最大限度调动经营主体积极性外,从实际运行看,作为法人的家庭农场经营者与作为自然人的大户的最大不同在于,他们往往既懂农业又懂管理和市场,具备对资金、土地、市场、技术、管理等各种要素资源进行最佳配置的能力。因此,家庭农场是一种能够适应和促进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是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的一个很好选择,比专业大户更有条件向更高级别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事实也印证了这种分析。眼下,正是花苗移栽时节。长安镇兴福村花农项跃杰夫妇正盘算接下去种什么。通过对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的市场调研,今年夫妻俩准备调整一下品种比例,多种些非洲菊、天堂鸟等,降低市场风险。

  种什么最有效益,也是张华平时想得最多的事。当初,在农技专家建议的基础上,张华经过大量市场调研,最后决定采用水旱轮作模式,种植生姜和水稻。新的种植模式让张华第一年就尝到了甜头,一亩生姜地一年纯利润一万元,稻谷收获还不算。

  而且,家庭农场还有利于农业科技的普及、机械化水平的提升。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家庭农场都配置了冷库、大棚设施、自动喷滴灌系统。项跃杰说,现在他们农场已全部设施化,灌溉、育苗、植保都实现了自动化。脏活、累活少了,剩下的一些采摘、移栽等相对轻松的工作还能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问:走向何方

  与国外规模颇大的家庭农场相比,我国的家庭农场相对较小。未来,它能长多大?在海宁,我们似乎已能捕捉到一些线索。

  面对苗木行情不太乐观的形势,去年,海宁丁桥镇两丰村阳阳园艺蔬菜基地负责人沈颖杰果断调整种植比例,发展市场前景好的“奥运菜”——羽衣甘蓝,并套种花菜、小白菜等作物。结果收益不少,去除5000多元成本,亩均利润万元左右。“我的基地配备了专业销售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生产经营能力比较强。”沈颖杰不无自得地说。

  24岁的大学生汪亦浩就是阳阳园艺的一名蔬菜销售员。沈颖杰承诺,按销售额的10%给他提成。去年,小汪白天跑酒店,晚上跑批发市场,销售羽衣甘蓝二三十万斤。仅此一项,这个大学毕业仅一年的小伙子年收入二三十万元。

  “其实,阳阳园艺已经突破了家庭农场的范畴,开始走向规范的农业公司。”海宁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沈颖杰也透露,他也想实现农场的公司化,“给我500亩地,我也能很好掌控。”

  与沈颖杰相比,项跃杰所在的长安镇兴福村花卉精品园走的是合作社之路。园区规划种植花卉1000亩,联系千亩花卉的是海宁市康艺鲜切花专业合作社。

  “单个来讲,我的基地就是家庭农场,夫妻共同经营,家庭主要收入来自基地。但我们不是孤立的,前几年我们几个大户发起成立了合作社,实现信息、技术、资源共享,统一进货,共同定价、研究对策,告别了原先的单打独斗。如今合作社‘康艺’牌鲜切花已经是浙江省名牌产品,合作社也是省级示范合作社。”项跃杰说。

  “当前家庭农场规模依然有限,从长远发展来看,走向联合之路是必然的,而农场主之间联合的专业合作社,将比自然人农户的联合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更强。”海宁市农经局副局长王金明说。

  农场主张华则有自己的目标——发展成为多功能的家庭农场。他的长远规划是:将基地周边百来亩连片土地也流转进来,种水果,养鱼,做成一个农家乐。

  “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家庭农场无疑是培育新型农民的摇篮。”海宁市副市长王建坤说。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三问家庭农场 2013-04-15 2983438 2 2013年04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