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本报特派记者直击博鳌民营企业家论坛

博鳌掀起“头脑风暴”

  本报记者 俞剑弘

  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德勤中国首席执行官卢伯卿、红杉中国基金创始人合伙人沈南鹏、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维迎、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光看名字,你就能想象,这些中国最有“财商”的财经精英,在4月6日举行的博鳌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上,掀起的是一场怎样的“头脑风暴”。

  四月的博鳌,与春寒料峭的杭州相比,真是另一番天地。也许是受了30摄氏度天气的感染,嘉宾们妙语连珠,会场气氛十分热烈,尽管关于民营企业的话题,并不是个个都那么轻松。

  买了适合的鞋

  不等于不想买新鞋

  民营企业海外拓展与国内拓展,哪一个会成为未来三至五年的战略重点?对于这个引起与会嘉宾热议的话题,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引用了习近平主席的“鞋子论”:鞋合适不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适合走出去就走出去,不适合走出去就不走出去。有能力的要走出去,但是根据自己的产业和所在行业特点,有的可能暂时不适合走出去,应该立足本土、站稳脚跟把国内事情做好。

  “特别是一些消费企业。”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些是只适合中国人的,比如普洱茶就适合中国人喝。”

  随后他话锋一转,“但是你买了一双适合的鞋,不等于不想买新鞋,所以你暂时不走出去也要立足于全球,要有国际视野。”

  对于那些打定主意走出去的民企,李剑阁也不忘“推销”自己,“我们中金过去都是为大国企服务的,现在我们已经开始关注民营企业,所以民企走出去收购兼并,我们中金、德勤可以帮助大家解决法律、财务方面的问题。”

  跟国企共同成长

  企业家永远有办法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民营企业如何以有限资源合理布局,平衡外延发展与内涵提升?

  “讨论十分热烈,我体会到了在座各位的企业家精神。”红杉中国的沈南鹏感慨道,“我发现企业家永远有办法,一定会找出差异化的方法跟国企共同成长。”

  创新、科技、差异化,这是沈南鹏为民营企业归纳的三个“法宝”,他重点说差异化。“民企怎么跟国企、外企竞争?显然,我们在资本实力等方面是弱势的,但是可以从差异化上找到我们的方法。比如金融行业,大的金融肯定不行,但是地方小金融现在成长非常快,小额担保、租赁等等,这个方面民营企业有很多可为的地方;三四线城市基础建设、保障房建设,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也完全有可为之处;还有能源,显然国内是大的国企能源公司主导市场,但是民企可以走出去找到自己的机会。中国有不少民营企业就已经在探索海外资源、能源类的投资。”

  “我们为什么要有企业家?”对于沈南鹏讲到的企业家精神,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有独特理解,“就是未来有不确定性,需要有人判断未来。从历史来看,企业家最有可能判断未来,尽管企业也有犯错的。企业家不能用平均数,平均起来就没有企业家。企业家就是跟众人不一样。”

  民企自身也要反思

  要建立规范制度

  政府应该如何平衡在民企投资决策中的“监管”与“放手”,这个话题显然很难被归到轻松的一类。所以,当有记者提出“现在的民营企业到底有多难受”的问题时,报人出身的中华民企联合会会长保育钧给了一个文学性很强的回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一般说来,小企业、微型企业非常难”。保育钧说,还有一个是没有自己特长,人家会做,你也会做,这种没有什么优势的企业比较难。这就需要对照自己去创新。还有一些“难受”的是,投资之后,到了地方政府,投资之前“很好”,投资之后“好狠”,大家各有各的不幸。总而言之还是平等问题: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对于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会场不多的官员嘉宾——佛山市委书记李贻伟的基本观点是,“我们不要去摇树,让企业能开花就开花。”

  这位在国企和外企都当过高管的书记特别指出,一开始就在政府做的公务员,很难理解企业家市场拼搏的竞争,不理解他们的时间成本,不理解他们那种不可预见风险的压力。“经常说今天星期五了,星期一再来吧,可是不知道企业订单交不上去就要罚很多钱,没有这个感受。”

  不过,对于中国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身为民营企业家的杉杉集团董事长郑永刚却看得比较理性,针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他认为,民企自身也要作一些反思,而且把有效的制度规范、建立起来,“其实银行现在也渐渐进入竞争时代,它们对小企业实际上是还来作为未来较大开拓市场的,可是很多小企业连个报表都没有,银行想服务,却没有服务的渠道,你自己把渠道堵死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博鳌掀起“头脑风暴” 2013-04-07 浙江日报2013-04-0700006 2 2013年04月0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