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形成教育新动力 促进经济新升级

  李克强总理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要将“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强国必先强教,只有一流的教育,才能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国家。在促进经济升级过程中,教育也要通过改革提取红利、挖掘潜力、激发活力,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现代化浙江作出新贡献。

  提取教育改革红利

  据测算,我省人口增长的趋势将在2030年达到最高峰5588万,在未来十几年里,我省人口的红利仍将持续。当然,人口红利只是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有利条件,却不一定带来实际增长,如果教育缺位、改革缺失,劳动力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则当人口的“机会窗口”关闭后,人口红利也会随之消失。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也是教育最大的红利。实现物质富裕依靠持续创业:要通过教育改革,使科学发展成为全民共识,促进学习钻研成为行业风气,促进集约发展变成自觉行动;对于新进入的创业者来说,能对自身优势和未来趋势有准确的评估和预判,选择参与最合适的行业与商业模式;对既有创业者来说,能顺利应对二次创业的挑战,永葆持续前进动力。建设精神富有需要凝聚人气:也要通过改革,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布,教育机会合理分配,教育公平和正义得到充分保障,使社会成员有能力、有条件、有憧憬,深入倡导以“务实、守信、崇学、向善”为内涵的共同价值观,丰富浙江精神的新内涵,最终实现“两富”的目标。

  挖掘教育内需潜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宏伟目标也是全民梦想。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面小康指数我省居全国第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评价指数超过90%,总体上基本实现了小康目标,但仍有一些指标拖了后腿。如由于历史欠账较多,教育某些方面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突出表现在平均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文盲率在全国省区市排名第24位。

  造成平均受教育年限较低的原因,在于40岁及以上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和外省流入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紧迫任务,更是社会自身发展的强大内需,也预示着教育覆盖面的进一步普及仍然有弹性、有潜力,推动经济发展仍然有后劲、有空间,而且还很大。我省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比较发达,要更重视大力发展相对薄弱的继续教育,搭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立交桥”,让教育惠及所有人民。

  激发教育创新活力

  我省自然资源缺乏,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也是科技创新的微观主体和成功关键。目前我省正处于人均GDP从6000美元到1万美元的转型期,即从中等发达的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转变的关键期。国际经验表明,此阶段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从依赖要素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知识转变,经济增长从投资、出口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变。浙江省目前的发展特征与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相互叠加、相互影响,转型升级的任务更迫切,必须要依靠创新、推进创新、加速创新,尽快形成以知识驱动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要特别注重对行业领军人物、学术带头人、研究开发骨干、创新型企业家、科技农民和生产一线能手的挖掘和培养,发挥他们作为攻坚克难新武器的“战略辐射”、“精确制导”和“智能命中”作用:为农林牧副渔业稳定和增产提供变革契机,加快新农村建设;为规模以上企业积聚和整合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工业化水平;为现代服务业繁荣提供智力支撑,提升信息化水平;为优化配置生产力和要素资源提供全民智慧,提升城镇化水平;为深化改革开放和体制机制建设提供专家建议,提升市场化水平和国际化视野。

  【作者单位: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形成教育新动力 促进经济新升级 2013-03-29 2959921 2 2013年03月29日 星期五